为加快黔西南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全州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市场需求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条件,2011年全州将草地畜牧业、茶叶、蔬菜、核桃、桉树、蔗糖、火龙果、薏仁米、芭蕉芋、金银花等10个产业的发展纳入绩效考核,定职责,定目标,定任务,确保完成农业产业的发展目标。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在产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审批程序简化、缩短办理时限、限时办结。定期对产业发展环境进行评估,建立问责、追究、赔偿机制,对不履职尽责、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吃拿卡要、给产业造成损失的要严格处理。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农业企业制度,对产业建设进行保姆式服务,帮助业主跑项目、跑资金、跑土地,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对创办民营科技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有关注册、登记、标准、报批等手续均由县级有关部门按程序无偿代办,限时结办;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固定资产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开发项目,相关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和贴息贷款,并在生产用地、税费收缴等方面做到能免则免,能减则减,按下限收取;对各类农村市场主体实行领导联、部门帮的服务、保护制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投资环境、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州政府决定州级财政每年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建设的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各县(市)、顶效开发区也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并对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设备引进、科技创新及基地建设等实行以奖代补。要通过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为产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工作、实施工作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政府财政贴息的方式,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大户向金融机构贷款,获取发展资金加快发展。要出台重点产业鼓励政策,对确定的重点产业,各级政府要在国家和上级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再加以政策上、资金上的扶持,以推进重点产业建设。
三是加大金融及保险支持。州内各级金融、保险机构要大力支持特色农业产业的建设。各级金融要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和灵活运用多种金融产品,降低信贷门槛,提高对农业企业、经济合作组织、产业大户贷款的规模和比重。州政府将按照《黔西南州州级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奖惩暂行办法》,对州级金融机构进行综合评定,并严格兑现奖惩。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引进一批为农业特色产业服务、为农业中小企业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为农业特色产业大户服务的专业银行,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农业信贷困难问题。按照“政府扶持、银行合作、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农业信用担保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州级、县级、乡级担保机构,为产业建设业主提供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建立防范自然和市场风险的农业产业保险机制,鼓励州内保险机构积极开展森林保险、农房保险、能繁母猪(羊、牛)保险、种植业保险、农机保险等涉农保险,并按照《黔西南州州级保险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奖惩暂行办法》,对州内保险机构开展涉农保险进行评定,并严格兑现奖惩。此外,要设立农业产业建设风险金制度,在进行农业产业开发时留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风险金,以化解农业产业建设的风险,保障农民利益。
四是积极给予项目支持。要分产业建立强有力的专门班子,发挥关键的领导协调作用,进行跨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全方位组织协调,形成推动农业特色产业经营发展的强大合力。要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大对涉农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度,将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与农业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要结合实际,制定立项、征地、办证、注册、招商引资、资金投入、信贷、技术转让、人才引进等全方位的产业优惠政策,积极帮助地方、农业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申请立项、争取资金发展特色产业。
五是加快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要把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特色产业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对规划了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尽快跟进和完善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满足农业产业对基础设施的需要。要大力推广兴义万鲁现代烟草农业、兴仁南部现代烟草农业、桔山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经验,围绕产业基地配套跟进公路、水利、电力、通讯、农业机械等基础设施,有计划地配套建设冷链、仓储、物流、市场、信息、检验检测等设施,提高产业基地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增强产业抵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能力,逐步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标准化、设施现代化、操作机械化、环境生态化”。要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做到有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就有市场与之相配套。加强传统农产品市场的全面改造和完善,鼓励开展农超对接,促进单纯的产地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性市场转变。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农产品销售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销售网点,形成比较稳固的购销关系。
六是大力扶持农业企业。要把农业企业的发展与特色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企业机制灵活、市场反应灵敏等优势,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企业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省州产业发展导向、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大潜力的农业特色产业领域做大规模、做大总量、做响品牌。要扶强做大现有企业,坚持“扶优、扶强、扶大” 和“谁有能力谁牵头,谁能牵头扶持谁”的原则,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对经营机制好、科技含量高、产品有特色、发展前景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在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突出扶持和培育一批带动力强、辐射力强的种养、加工、销售龙头企业,把它作为政府引导的重点、产业形成的切入点和带领农民致富的支撑点来抓,不断提高加工能力、产品质量和市场份额。引导、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创办农业龙头企业。要切实为农业企业搞好服务。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把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第一要务的实际行动,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协调发展资金、信贷资金、建设用地、基地用地,帮助企业申报项目、争取项目,帮助企业培育人才、引进人才,帮助企业搭建平台、创立品牌、开拓市场,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助推企业发展和产业建设。
七是加快产业基地土地流转。要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上做足文章,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催生规模经营的抓手,按照“整体规划、板块开发、项目招商、集约经营”的思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强土地流转市场建设。认真落实鼓励土地流转的优惠扶持政策,在依法确保土地用途不被改变的基础上,鼓励工商企业、城乡个人等到农村通过各种形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经营农村土地。县、乡政府要成立土地流转工作班子,加大土地流转协调服务的力度,维护土地流转市场秩序,保障土地依法合理有序流转。支持建立土地合作社,鼓励农民自愿将土地交给合作社集中统一流转。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向产业大户配置、向特色产业集中,推动产业基地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同时,要向国家和省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强化土地储备,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开展闲置土地清理,保障特色产业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用地需要。
八是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经营中起着组织、协调和服务作用,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和纽带,要大力扶持,加快发展,达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要围绕规划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协会等农民组织,鼓励多种形式一齐上,形成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发展格局。要在政策措施、资金扶持、土地协调、项目申报、市场开拓、人才培育和引进等方面给予帮助,在信贷、登记注册、税费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并在政治上给予关心、关注,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九是抓好农民教育培训。要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农民成为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生力军。首先,要加强农民诚信建设。要教育农民诚信于党和政府、诚信于法律法规、诚信于市场准则、诚信于金融支持、诚信于合同约定。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遵守规则、讲究道德、信守合同、主动履约。要让农民群众真正懂得,讲诚信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发展产业、才能得到银行的贷款做大产业、才能得到企业的带动做优产业,才能够发展经济、改变现状、脱贫致富。其次,要加强农民守法教育。要对农民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税法》、《婚姻法》等法律的宣传,传播与劳动就业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农产品市场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使农民真正学到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所学之法参与市场竞争,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第三,要加强农民技术培训。要针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大批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不断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以高技能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