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新农村建设呈现新貌

我省新农村建设呈现新貌

2010-04-01 16:15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

    2009年,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业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业农村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与服务逐步创新,社会事业健康全面发展。
    通过“生产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贵州把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主攻方向。2009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198.93亿元支持“三农”,比上年增长63.5%,主要用于粮食生产、茶叶、畜牧业、蔬菜、精品水果、马铃薯产业发展、沼气、各项涉农补贴等。几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实施,带动农民持续增收,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左右。收入最高的贵阳市修文县折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万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09年,贵州通过农村危房改造、“四在农家”、“生态文明家园”等项目,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通村公路、进寨道路硬化、房屋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消除茅草房、土坯房,基本实现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等。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一是开工建设通乡油路3453公里;全省新增90个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乡镇通油路率达到85%,比上年提高近6个百分点;通村公路开工建设19114公里,总投资18.155亿元,全省新增2277个建制村通公路,建制村通达率达到89%,比上年上升10.44个百分点。二是农村饮水安全总投资12.875亿元,解决了全省31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24620万元,建成“三小”工程1.7万余口,修建田间渠道277公里,解决灌溉面积16多万亩,全省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58亩。三是各级财政共投入补助资金24.27亿元,全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3.96万户。在贵遵、遵崇、贵黄、贵毕等高速公路沿线,龙宫风景区、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危房改造集中点选择了355个村(村民组)开展村庄整治,补助整治经费6552.94万元,目前整治任务基本完成,高速公路沿线农房景观整治已见成效,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民居得到保护。四是以“完善农村电网,助推‘家电下乡’,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为主线,全年完成县级电网建设改造投资48.94亿元,新装农村“一户一表”21.7万户,农村户表率提高到88.8%以上,解决了3.2万户无电户通电问题,电网可覆盖范围内实现“户户通电”的目标。五是落实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央补助资金、省级配套资金共7.408亿元,完成了1.5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33万套直播卫星工程建设任务,解决了部分边远山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覆盖盲村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难的问题。
    完善服务“三农”体系建设,营造农民“生活宽裕”健康软环境。贵州加大农村消费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市场监管力度,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健全农村市场体系,营造健康的软环境。一是搞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和“新网工程”。2009年共投入资金4070万元建设农家店5000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20个;投入资金1950万元建设国家“双百市场工程”项目21个。二是加快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范农村经纪人管理。2009年全省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306个,加入农户达2.34万户,带动农户11.34万户,销售收入5.8亿元,助农增收2.2亿元;组织农村经纪人培训11期、430人次,全省农村经纪人队伍已发展到40782户。三是积极开展家电下乡工作。全年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9.37万台(件),销售金额8.64亿元。
    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推进农村金融组织与服务创新。全省金融系统通过采取加快支付系统建设、发放新农村建设银行卡特色服务、建立“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中心”、在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设立便民服务点、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等多项措施,全年累计发放惠农卡85.5万张,授信农户5万户,授信金额11.2亿元,发放农户贷款9.1亿元,贷款农户4万户。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农户贷款支持农民创收10.4亿元,人均增收7000元。
    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促进新农村“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2009年,贵州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卫生、计生、社会保障、民主管理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奠定了基础。一是农村低保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全省共有321.85万人纳入农村低保扶持对象,补助标准提高到1196元,共补助23.24亿元,对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打下了基础。二是进一步落实新农合筹资政策,全省参合农民达2912万,参合率94.25%,参合农民个人缴费标准由上年的10元提高到20元,享有的参合资金标准提高到100元/人,全年累计筹资25.5亿元。三是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41.5亿元,对63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实行生活费补助44354万元。四是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农家新农民”试点工作,2009年新增20个省级试点村,投入200万元专项经费开展“三新”试点工作。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年共安排奖励扶助专项资金2010.24万元,确认发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27920人。五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作,在省内重点建设5个新农村科技示范县(市、区)、9个新农村科技示范乡(镇)和18个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六是投入600万元用于省级“以奖促治”农村环保项目的实施,其中包括14个村寨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2009年,全省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化拓展年”活动,普遍轮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启动了新一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计划用两年时间实现活动场所对行政村的全覆盖;建立村党支部书记业绩考核奖励制度,落实业绩考核奖励资金和村级组织工作经费;选聘160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乡镇公务员。深入开展 “三创三强”活动(上下联创、示范带创、城乡共创,强基础、强素质、强机制),全面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全省共建立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5933个,农村省级先进性工程示范点57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示范点2781个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22个,形成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级“百村试点”工作进展顺利,部分试点村示范作用凸显。全省新农村建设103个试点村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突破,农民收入继续稳步增长,农村生产生活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2009年,全省103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村共投入建设资金达4592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22841万元,占总投入的49.7%,信贷资金2654万元,占总投入的5.8%,农民自筹20076万元,占总投入的43.7%,社会捐助355万元,占总投入的0.8%。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02.7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贫困型试点村为2813元,增长25%;温饱型试点村为3523元,增长13%;小康型试点村为4172元,增长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