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成就
世纪之交,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使包括贵州省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从省情出发,于2000年初确定了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五年打好基础、十年重点突破、十五年初见成效。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贵州各族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团结拼搏,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办成了许多若干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贵州进入了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突出,特色经济体系逐步确立,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口控制和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十年重点突破的目的已经达到,西部大开发的成果正为全省3900多万各族人民所分享,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美好前景终将成为现实。
一、抢抓发展机遇,奋力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
西部大开发,贵州怎么办? 这是世纪之交全省上下深入开展的一场大讨论。2000年5月,省委、省政府在广泛征集各方意见,深入调查和分析省情的基础上,出台了《贵州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初步意见》([2000]省通字第14号),明确提出贵州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把贵州建设成为大西南南下出海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的特色旅游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新贵州。提出要五年打好基础、十年重点突破、十五年初见成效。
围绕这一目标,贵州省确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把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的基础,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把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作为开发的关键,把发展科技教育和加快人才培养作为开发的重要条件,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开发的重大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富民兴黔作为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04年7月省委九届五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在肯定前期取得重大进展的前提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开发的具体取向。指出到2010年,是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时期,要继续按照“五年打基础、十年重点突破、十五年初见成效”的步骤,切实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力争在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解决工程性缺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建设南方重要能源基地和发展煤及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优势产业、巩固壮大烟酒等传统支柱产业上实现突破,在发展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上迈出新步伐,在把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培育成后续支柱产业上取得明显进展,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把我省西部大开发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2005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时作了重要讲话,并殷切寄语:“贵州的同志要有志气,有信心”,“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总书记的讲话是在贵州发展又一个关键时刻作出的,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成为指导我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抢抓机遇、艰苦奋斗,团结鼓劲、开拓进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极大地增强了全省干部群众继续前进的信心。按照领导同志的要求,实现这个跨越,就必须明确“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省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继续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努力探索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子。
二、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政策措施,促进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省政府于2003年5月出台《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3]17号),实施意见包括八个方面: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改革投融资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行土地使用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利用价格和收费机制进行调节;扩大对外开放,拓宽外来投资渠道;加大科技、教育支持力度,吸引和用好人才;政策措施的解释和落实。这一重要文件的制定出台,对我省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到了调节和指导作用,有力地改善了投资环境,提升了对内、对外开放程度,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经济体系的建立,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贵州跨入了西部开发的快车道。
10年来,我省紧紧抓住交通、“西电东送”、退耕还林、“两基”攻坚、扶贫开发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和关键环节,积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各项经济社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999--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从 912 亿元增加到3333亿元,年均增长10.5%;财政总收入从137.6亿元增加到67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74.3亿元增加到349.5亿元,年均分别增加19.3%和 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34元增加到117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63元增加到2797元,年均分别增长7.8%和5.8%;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4.2‰下降到6.7‰。
经过10年的长足发展,今日贵州已是万象更新、生机勃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贵州各族人民正向着幸福安康的生活稳定迈进。
三、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新型产业格局得到巩固
2008年,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4:42.3:41.3,与1999年的29.4:38.3:32.3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 4个和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增长是贵州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为一、二产业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对促进一、二产业及全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省在培育和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优势产业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加快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008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发展到2676个,企业总资产达4566亿元,其中贵州中烟工业公司、贵州电网公司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贵州工业已发展成为行业众多、门类较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形成了能源、冶金、烟草、饮料酒、化工、医药等一批支柱和优势产业。
四“西电东送”成效显著,能源工业异军突起
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洪家渡水电站开工建设,贵州“西电东送”工程启动。至2005年,贵州“西电东送”工程第一批开工的“四水四火”电源项目全部投产,其中包括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乌江渡水电扩机和1、2、3号机组增容改造、索风营水电站、纳雍一电厂、安顺电厂二期、黔北电厂、贵阳电厂增容量改造工程。与此交接,“西电东送”的第二批项目开工建设并进展顺利,其中包括纳雍二厂工程、贵阳电厂技改工程、盘南电厂、鸭溪电厂工程、黔西电厂工程、发耳电厂工程。到“十五”期末,全省电网装机1300万千瓦,五年比前五十年总量增长1.6倍。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第一年,也就是2001年,贵州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电力对贵州经济的强劲拉动作用开始显现。“十五”期末贵州实现向广东省送电400万千瓦以后,仅电力税收就使全省财政增收12.8亿元。
“十一五”期,贵州500千伏主干电网新建施秉、独山、兴义、八河、黎平等五个变电站和兴仁换流站,投产线路1917千米;建成纵贯贵州南部的500千伏联络线,形成全省更大范围内的500千伏环形电网。同时,建设一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一批11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和一批城市配网工程。贵州正抓住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电力体制改革三个机遇,实施乌江干流开发与其他流域开发、水电发展与火电发展、电力开发与综合产业发展三个并举的新思路,到2011年左右,贵州境内乌江流域梯级开发的任务将全部完成,届时将形成总装机容量达到905万千瓦的南方重要的水电基地,并综合开发乌江流域的其他资源,实现乌江流域的可持续开发。2008年,贵州电力建设总投资达257.15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2310.48万千瓦,新增364万千瓦,黔电送粤“五交两直”大通道全面建成。建成投产和开工建设了一批大中型煤矿,全年完成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96.71亿元,比上年增长88.3%。
大规模的电力建设,对贵州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三个拉动:在上游,大规模的电源电网建设拉动机械、运输、化工、建材、煤炭等行业的发展,培育壮大了新的支柱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在中游,电力直接为财政创收每年以两位数增长,已成为重要的税源;在下游,支撑了全省工农业尤其是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快速发展的贵州电力,使全省经济彻底改观。省内88个县级行政区中,上世纪90年代中有66个财政不能自给;现在不仅所有县(市、区)财政基本得到解决,有的还成为财政强县。贵州工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电力、煤炭等行业的快速提升,为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注入了活力,能源工业已成为贵州省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十年,是贵州省交通发展最快的十年,交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大幅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运输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交通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十年来,全省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336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到1999年30年完成投资总和的9.28倍。这十年交通建设完成投资之巨,增长幅度之快,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1999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33973公里,公路密度为19.12公里/百平方公里,等外级公路占总里程54.46%,路面主要是泥结碎石路面,仅有高级次高级路面5039公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全省公路建设高潮不断掀起,通车里程大幅增长,特别是近几年来,每年均以10000多公里的速度递增。截至2008年末,全省已实现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5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24公里,二级以上公路3769公里,等级公路6.4万公里。贵阳通达各市(州、地)中心城市的高速公路实现联网,“一横一纵四连线”公路主骨架网全部建成。公路密度达到71.16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快速通道的加快形成,缩短了全省城乡以及周边邻省间的时空距离,改变了山区地形地貌制约,更加凸显了贵州作为西部公路交通枢纽的战略位置。
铁路建设方面,贵广快速铁路已开工建设,贵阳至昆明、成都、重庆、长沙、南宁五条快速铁路被正式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已启动前期工作。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贵州段基本建成,六沾、黄织铁路建设加快推进。2008年我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117公里。
民用航空建设是构建全省立体综合交通的重要内容,2004年7月建成了兴义机场、2004年9月完成了安顺黄果树机场改造、2005年11月建成了黎平机场,2007年底荔波机场建成通航,全省通航民用机场达到6个。2008年龙洞堡机场升格为国际4E级机场,六盘水、毕节、遵义支线机场和龙洞堡机场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进一步提升了贵州对外开放水平。
航运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技术水平有较大的提高。2002年以来,我省继续开发利用内河航运资源,重点建设了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起步工程贵州段、赤水河(岔角--合江)航运建设工程、天生桥库区航运建设工程等重点航运工程,全省通航里程达到3625公里。
我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山势陡峭、河谷纵横、地质条件不稳定,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加上水利建设长期投入少、历史欠账多,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加大了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以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为龙头,以“滋黔”工程(中型水库)为骨干,我省致力于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通过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极大地增强了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开工建设王二河水库、玉舍供水工程、遵义灌区一期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已经通过国家审批,今年年内可望动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达66.9534亿元,可解决51.17万亩农田灌溉和农村34.9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满足贵阳市2020年的城市用水需求,实现年发电3.66亿千瓦时。“滋黔”一期工程中的18个中型水库已经开工建设16个,其中4座水库完成大坝枢纽工程建设。到2008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1481.11万亩,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由0.37亩提高到0.52亩,提前两年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农村人均半亩有效灌溉面积的目标。累计解决1673.02万人农村饮水困难和417.74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地方小水电装机达181.45万千瓦。全省43个县城的主城区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建成堤防1534公里,保护人口326万人、保护耕地164万亩。
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通达国内外的现代化网络。城市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08年末全省城市化率达29.1%。
六、立足能矿资源禀赋,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随着能源项目的建成,加上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贵州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煤化工、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优势原材料工业在六盘水、毕节、贵阳、遵义、兴义等条件适宜的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铁合金、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强。三大煤化工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批大型煤化工项目陆续启动实施。开磷、瓮福两大集团正向精细磷化工方向发展,已初步形成息烽--开阳--瓮福磷化工产业带。煤电铝一体化、铝精深加工正在积极推进。我省全力推进煤电、煤化工、磷及磷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的有机结合,努力提升资源工业的“含金量”,统筹煤、磷、铝、电的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资源开发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煤电铝、煤钢电、煤电磷等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为贵州资源型工业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新的发展,为全省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奠定了良好基础。2008年,全省冶金、有色、化工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7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的26%。
全省食品工业围绕优化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积极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素质和效益,开发出一批市场前景好、具有一定特色的产品,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规模的食品项目,形成了“茅台集团”、贵州中烟工业公司、贵阳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凸现贵州特色的大企业、大集团,扩大了优势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明显改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加强。2008年,全省白酒、食品、卷烟工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91.87亿元、28.27亿元、106.27亿元,累计增速分别达到23.2%、12.9%、12.5%。
我省一批依托资源优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产品推向市场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重点行业、领域开始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航空航天领域,无人机遥测遥感技术、民用航空关键零部件加工先进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信息产业领域,以中央空调智能化节能控制系统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研制成功,新型电子元器件不断开发并为神五、神六和神七等航天器提供了数万种配套件;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海绵钛、复合反渗透膜、纳米氧化锌、金属锰、新型半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广泛应有于工业生产;在民族制药领域,特色新药开发成效明显。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高科技工业增加值83.23亿元,同比增加13.5%。
西部大开发以来,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我省民族制药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工业总产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形成了中西药及其制剂等产业体系和贵州神奇、益佰、同济堂、益康、信邦、汉方等跨区域、跨行业的较大型制药企业集团及一大批中小型制药企业,其中益佰、同济堂已成功上市,汉方制药在香港二板上市。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完成增加值43.3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1%。
七、退耕还林有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累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167.86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52.19亿元,省级投入10.63亿元。10年的投资总额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前50年的13.9倍,我省营造林平均每年以500万亩速度向前推进,使全省生态状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我省森林面积已从西部大开发前的8413万亩增加到2008年的1055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从2.1亿立方米增加到3.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30.83%增加到39.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新建自然保护区44处,使全省森林和野生动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达到130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保护区总面积达到960972多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45%,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和珙桐、台湾杉、桫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森林及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新建森林公园41个,使全省森林公园达到59个(其中国家森林公园15个)、总面积达到360万亩。通过多年的努力,《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
综合治理规划》已编制完成。2008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已在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中启动实施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重点行业、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取得实效,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相继对铁合金和水泥行业进行环保专项整治,主要污染排放达标率均在80%以上。相继开展了红枫湖、百花湖、三岔河、北盘江、清水江等重点流域环境污染专项整治,使流域内重点污染企业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大幅削减,主要污染物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水质明显改善。2008年,全省64.7%的河流断面水质达到优良水质标准(三类以上)。由于多年来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之自然生态基础环境相对较好,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气候凉爽已成为贵州发展品牌,生态文化、生态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贵州正发展成为一个山川秀美、人民勤劳、民族和谐的绿色贵州。
八、新阶段扶贫开发进展顺利,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有效解决
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社会等原因,贵州省长期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况,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也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2002年,全省农村仍有贫困人口850多万,占全省乡村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10%以上,其中绝对贫困人口31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540万。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市、区)83个,占全省总县数的94.3%,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个,省级重点县33个;扶贫重点乡镇934个,占乡镇总数的60.9%;贫困村13973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4.3%。贵州省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地方病多发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严重滞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未得到根本改善,脱贫致富难度相当大。我省将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重点,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坚持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原则,努力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1年以来,各级财政不断增加扶贫开发专项投入,省级专项财政扶贫资金从2002年的300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7亿元,地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也逐步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同时不断增加支农资金投入贫困乡村。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到2007年末的216万人。
2008年,全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2亿元。实施了204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全年共减少1067元以下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83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其中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增长8%左右。虽然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贵州省仍然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依然突出。2008年末全省1067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54万人,今年国家将扶贫标准从1067元提高到1196元,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后,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将达到580余万人左右,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繁重而艰巨。
九、“两基”攻坚实现突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在 2000年中国向世界宣布基本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壮青年文盲)时,贵州尚有55个县未实现“两基”,“两基”实现程度位居全国倒数第二。我省把“两基”攻坚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等同时列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2006年底,全省88个县全部实现“两基”,贵州省“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成为西部地区第二批全面实现“两基”的省份,比国家制定的西部地区整体实现“两基”目标提前两年。至2008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阶段入学率已经分别达到了99.5%和107.6%;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下降到0.45%和2.12%;15周岁人口文盲率仅为0.04%,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和17周岁人口初级中学教育完成率也分别达到了96.41%和83.71%。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建成了贵州省图书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
映工程和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顺利推进,全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2008年全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6.1%和91.3%。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事业,创造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音乐、影视作品等文化精品,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科技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疾病防控和保健工作上水平,爱国卫生运动迈上新台阶。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人口自然增长率实现了连续6年的个位数增长,人口增长过快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在贵州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和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的省份实现了人口增长速度逐年下降。
十、加强东西合作互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根据贵州资源特点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把握当前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和内在规律,主动参与区域合作,在争夺产业转移项目落地权中抢占先机,实现贵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几年来,我省坚持以省内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以玩具及手工制品、服装服饰、纺织、制鞋、五金、化工、塑胶、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等高新技术产业、矿产品加工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积极引进符合我省产业发展的项目参与各级开发区建设,不断提高我省开发区聚集产业发展的能力,有效地推进了贵州新型工业化进程。据不完全统计,2006至2008年,仅广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东部沿海五省(市)对我省投资到位资金就达634亿元,实际落户东部企业共计2146个,投资项目涉及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化工、机械制造、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房地产、医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
总结贵州省十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是要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需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打造大西南的出海通道,着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尽力消除长期以来难以克服的 “瓶颈”制约因素。二是要充分利用贵州独特的资源禀赋条件,坚持以建设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为发展方向,突出抓好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产业发展,努力培植省域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三是要坚决按照“生态立省”方略的要求,认真实施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有效扼制和缓解省内部分地区生态恶化的势头,确保经济和环境的同步协调发展。四是要围绕构建“和谐贵州”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逐步解决事关民生的重要问题。
未来十年,是贵州巩固和发展西部大开发取得初步成效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切实遵循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正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复杂影响,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优化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尽力缩小贵州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着力夯实发展基础条件,加快健全基础设施功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教育发展;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突出提高发展速度和效益;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合理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做好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妥善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不断解放思想,努力开拓进取,始终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宏伟目标,假以时日,一个山川秀丽、人民勤劳、民族和谐的绿色贵州一定能够呈现在世人面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