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省发展改革委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建设进展情况汇报

“十一五”以来省发展改革委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建设进展情况汇报

2010-10-08 10:49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委党组的统筹安排和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在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配合下,我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部署,着重在突出特色优势、完善政策环境、编制发展规划、搭建创新体系、推进成果转化、强化项目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全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的产业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发展成为我省高技术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截止2009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现代中药企业已发展到96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实现总产值132.9亿元,分别占全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医药制药业总产值的48.5%和87.8%,已成为我省最重要的高技术产业。
    一、“十一五”以来省发展改革委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建设进展情况
结合我省发展改革工作实际,省发展改革委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突出特色优势。
我省作为我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道地特色药材资源优势突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和产业优势具备较好基础和较大潜力,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究开发能力弱、人才短缺、资金不足。针对这一现状,我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托中药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中药材和以苗药材为代表的民族药材、中成药和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品。目前,全省种植的中药材和民族药材品种达110多种,种植面积上万亩的药材有杜仲、黄柏、山银花、银杏、厚朴、淫羊藿、喜树等19种。天麻、杜仲、半夏、吴茱萸、石斛、茯苓、山药等20多种商品药材具有调供省外市场的能力。淫羊藿、太子参、头花蓼、钩藤、天冬、黄精、重楼、白及、百合、栝蒌、射干、玉竹等40多种药材已培育成为市场优势品种。全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4个民族药成方制剂(独家品种)已收录进入国家药品标准,仙灵骨葆胶囊、护肝片、安宫牛黄丸等40余个品种已进入国家基本用药目录。全省1383个药品单品种涉及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喷雾剂等27种剂型,其中,仙灵骨葆胶囊、抗妇炎胶囊、艾迪注射液、宁泌泰胶囊、咳速停糖浆、克咳胶囊、银杏天宝、骨康胶囊等8个品种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全天麻胶囊、热淋清颗粒、日舒安洗液等30多种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
    (二)完善政策环境。
为了促进我省包括中药现代化产业在内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积极开展了《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的立法准备工作。2007年9月24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重点明确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制度,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省发展改革委认真制定了“《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宣传贯彻方案”,积极开展宣传普及活动。条例的颁布施行和宣传贯彻,对于完善我省包括中药现代化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度,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活动,营造良好有序的投资创业环境,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现代中药优势企业,促进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编制发展规划。
2007年1月4日,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贵州省“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了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包括中药现代化产业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等四个产业,重点实施优势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等八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为推进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加快发展,2009年11月至今,我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共同研究编制《贵州省道地特色药材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链发展专项规划》,现该《规划》即将完成送审。该《规划》客观深入分析我省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竞争优势,研究提出了我省道地特色药材产业链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以及政策保障措施等,为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链发展和招商引资提供规划指导和实施依据。与此同时,我委牵头开展的《贵州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贵州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总体思路》和《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思路研究》并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我委现正组建“贵州省生物产业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并已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争取国家支持,扶持推进我省以现代中药产业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等生物产业加快发展。
    (四)搭建创新体系。
我委会同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的支持下,积极搭建自主创新平台,努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全省现已建成中药研发机构40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实验室2家,省部(省院)共建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检测平台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其他省级研发机构7家,初步建立起以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为重点,以民族药二次开发研究为突破口,覆盖中药材种植、活性筛选、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临床实验及中成药生产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环节的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
    (五)推进成果转化。
“十一五”以来,省发展改革委继续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的沟通衔接工作,按照其工作要求和安排,准备了一批特色明显、技术含量高、产业链较长、带动面宽、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的现代中药项目,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争取支持。2006-2009年,共有2个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项目总投资13119万元,国家补助资金1250万元,我省配套155万元。同时,我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积极安排扶持中药现代化产业等已初步显现优势的产业。2006-2009年,共有26个省级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获得支持,项目总投资50989万元,省专项投资安排约930万元。到目前为止,已有约60%的项目建成投产,产值约40亿,给国家创造税收约6亿元。
    (六)强化项目管理。
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项目实施机制和监督管理体制。在项目审理过程中,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优先支持基础较好、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对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一是建立项目咨询和辅导机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介绍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划、产业发展趋势、我省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等,鼓励和引导有关单位集中力量攻克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二是建立和完善贵州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采用专家评审方式,对项目进行遴选,并和有关部门“集中办公、联合审理”。三是按照投资体制改革要求,严格项目备案程序和操作要求,严格审查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协调和管理,降低项目投资风险,加快建设进度,提高投资效果。一是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时了解和协调解决项目的资金使用、投资控制、建设进度、质量监控等问题。二是坚持半年报制度,及时分析项目建设信息,认真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开展项目总结评价工作,全面了解项目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和不足,完善项目组织管理,用于指导今后的工作,推动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向前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较小;(3)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药大品种不多;(4)中药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委将尽快完成《贵州省道地特色药材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链发展专项规划》、《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贵州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及规划,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握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全面开放为动力,以提升全省现代中药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层次为主线,以提高道地特色药材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利用水平为核心,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以延伸、提升、完善和壮大道地特色药材规范化与规模化种植、饮片及中药提取物高质量与高标准加工、中成药新药开发与产业化、高技术服务与改造提升现代中药产业高技术产业链为重点,以医药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为依托,着力营造有利于现代中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努力打造一批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管理有素、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创新活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高成长性企业,形成独具贵州特色的中药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我省实现由中药大省向中药强省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