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成就
欢迎来到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个人中心   |  
无障碍浏览
|   适老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发改工作>要闻动态
贵州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成就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主任    刘远坤

    世纪之交,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使包括贵州省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从省情出发,于2000年初确定了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五年打好基础、十年重点突破、十五年初见成效。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贵州各族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团结拼搏,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办成了许多若干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贵州进入了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突出,特色经济体系逐步确立,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口控制和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十年重点突破的目的已经达到,西部大开发的成果正为全省3900多万各族人民所分享,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美好前景终将成为现实。
   十年来,我省紧紧抓住交通、“西电东送”、退耕还林、“两基”攻坚、扶贫开发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和关键环节,积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各项经济社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省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029.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879.5亿元,年均增长11.1%;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153.0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79.58亿元,年均增长19.3%;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402.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438.18亿元,年均增长22%。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以及投资规模的成倍增加,使贵州经济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二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十年来,我省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突破4400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后前50年的累计投资规模,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效令人瞩目。公路建设方面,到2009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2562公里,公路密度达到80.91公里/平方公里,是1999年的4.2倍。实现了县县通油路、96%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95%的行政村通公路,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省内公路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一批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先后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2000年的258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1189公里。国道主干线重庆至湛江高速公路、上海至昆明高速公路在我省境内路段全部贯通,贵阳至广州高速公路(贵州段)建设进展顺利,省会城市与各市(州、地)政府所在地城市实现高等级以上公路连接,县县通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水运建设方面,乌江、赤水河和两江一河(南、北盘江,红水河)三条出省水运主通道全部整治完工,新增五级以上航道543公里,全省通航里程达到3322公里。铁路建设方面,铁路营业里程由2000年的1340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2117公里。通过对株六、盘西、黔桂等铁路进行了扩能改造,铁路通车里程和运输能力大幅增加。机场建设方面,除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外,新建了铜仁、兴义、黎平、安顺等一批支线机场,航空运输条件大为改善。贵州以公路、铁路、水运和民航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与此同时,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渴望工程”、“三小工程” (小水池、小水窖、小山塘)、烟水配套等一批小微型水利工程,重点了建设“滋黔工程”、黔中水利枢纽、遵义灌区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一批病险水库得到治理。到2009年,解决了农村 727.7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58亩。三是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四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是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点任务。到2009年底,全省总装机规模已达2637万千瓦,是2000年的3.04倍。到2009年,贵州电网已建成投运500千伏变电站 11座,220千伏变电站57座,线路总长度 11891公里,并形成“五交两直”500千伏的黔电送粤通道。到2009年底,“西电东送”规模达到800万千瓦。2000年至2009年,累计向广东送电1574 亿千瓦时。“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不仅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也促进了贵州工业的发展。以电力和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煤炭产量从2000年的3667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36亿吨,“大煤保大电”格局正在形成。大规模的电力建设,对贵州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三个拉动:在上游,大规模的电源电网建设拉动机械、运输、化工、建材、煤炭等行业的发展,培育壮大了新的支柱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在中游,电力直接为财政创收每年以两位数增长,已成为重要的税源;在下游,支撑了全省工农业尤其是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快速发展的贵州电力,使全省经济彻底改观。省内88个县级行政区中,上世纪90年代中有66个财政不能自给;现在不仅所有县(市、区)财政基本得到解决,有的还成为财政强县。贵州工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电力、煤炭等行业的快速提升,为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注入了活力,能源工业已成为贵州省的第一大支柱产业。铝及铝加工、磷及磷化工等优势原材料工业进一步壮大,以烟酒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得到进一步巩固,以民族制药、特色食品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新的进展。四是以耕退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贵州把生态立省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大战略重点,按照国家的部署,开展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两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六项工程建设,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积极推进。到2009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任务187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657万亩,荒山造林105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为全省增加森林面积16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9.93%。55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完成治理石漠化面积653.71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61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34.6平方公里。通过加快生态建设,生态环明显改善,全省两大流域八大水系62%的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规定功能类别,其中珠江水系出省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规定功能类别。五是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果。按照国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要求,坚持以开发式扶贫为主的方针,把扶贫开发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全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大部分项目都安排在贫困地区,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目前,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000年的890万人下降到2009年末实行新标准的 53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374元增加到2009年的3005元,年均增长5.8%。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变,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六是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培养建设了一批科研队伍和研究基地,实现了工程院院士、国家级重点学科在我省“零”的突破,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启动建设了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率逐步提高,科技在与生产的结合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两基”攻坚提前完成,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在城乡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多渠道、多层次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参合率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农村低保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应保尽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序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从2000年的 13.06‰下降到的6.96‰,全省进入低生育水平。七是加强东西合作互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近几年来,我省坚持以省内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以玩具及手工制品、服装服饰、纺织、制鞋、五金、化工、塑胶、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等高新技术产业、矿产品加工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积极引进符合我省产业发展的项目参与各级开发区建设,不断提高我省开发区聚集产业发展的能力,有效地推进了贵州新型工业化进程。据不完全统计,2006至2008年,仅广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东部沿海五省(市)对我省投资到位资金就达634亿元,实际落户东部企业共计2146个,投资项目涉及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化工、机械制造、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房地产、医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
    总结贵州省十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是要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需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打造大西南的出海通道,着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尽力消除长期以来难以克服的 “瓶颈”制约因素。二是要充分利用贵州独特的资源禀赋条件,坚持以建设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为发展方向,突出抓好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产业发展,努力培植省域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三是要坚决按照“生态立省”方略的要求,认真实施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有效扼制和缓解省内部分地区生态恶化的势头,确保经济和环境的同步协调发展。四是要围绕构建“和谐贵州”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逐步解决事关民生的重要问题。
    未来十年,是贵州巩固和发展西部大开发取得初步成效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切实遵循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正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复杂影响,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优化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尽力缩小贵州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着力夯实发展基础条件,加快健全基础设施功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教育发展;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突出提高发展速度和效益;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合理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做好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妥善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不断解放思想,努力开拓进取,始终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宏伟目标,假以时日,一个山川秀丽、人民勤劳、民族和谐的绿色贵州一定能够呈现在世人面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