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我省旅游工作出现的新特点
“十一五”以来,全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6.87%;其中:2009年达到805.23亿元,接待旅游者10439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为39.95万人;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排位从2005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17位。当前,我省旅游业正处于由旅游资源省向旅游大省跨越的关键阶段,初步形成了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入境旅游为主导,以出境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模式格局,旅游目的地形象开始逐步形成。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国内旅游需求旺盛,入境旅游稳步增长,产品供给相对不足的亟待发展的一个时期。
从旅游产业发展的大环境的角度来讲,我省旅游业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历史上发展旅游业最好的时期,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和政策逐步配套,都将为我省旅游业的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形成了全省旅游形象品牌----“多彩贵州”,同时还形成了区域性的文化旅游品牌,如贵阳市“爽爽的贵阳、避暑之都”、黔东南州“民族原生态、万象黔东南”、黔西南州“山水长卷•水墨金州”等形象。
2、旅游产品得到了完善和丰富。形成了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一批新型特色旅游产品。
3、通过成功申报贵州荔波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贵州赤水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知名度得到提高。
取得的新经验:
1、以规划为龙头,不断完善规划体系,全面促进旅游产品建设,旅游产品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编制了《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此同时,针对我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产品需求,先后编制完成《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贵州省2005—2007年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案》、《贵州省乌江旅游产品专项规划》、《贵州省舞阳河线路旅游规划》、《贵州省赤水河线路旅游规划》、《贵州省花季旅游专项规划》、《贵州省温泉旅游产品规划》、《贵州森林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贵州水体旅游发展规划》以及6个旅游支线机场旅游线路规划等专项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别是旅游发展建设规划。按照围绕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打造精品、梯次推进、做一项成一项的原则来进行。
2、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快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从国家发改委争取的资金主要用于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黄果树、荔波、黎从榕三个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以及我省其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国家自然保护区等旅游区。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争取有限的投入能尽快见到实效。西江就是集中资金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见成效的典型。
3、自2006年起,省委、省政府通过每年召开一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接待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提速发展”,实现了“举办一届旅发大会,打造一个旅游精品,促进一地经济发展”目标。
4、加强了旅游与宣传、文化、体育、农业的结合,丰富了我省旅游产品的内涵。连续四年举办了“两赛一会”旅游商品大赛。以“多彩贵州风”大型歌舞表演为载体。
5、加强了旅游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用于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项目的建设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