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全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6.87%;其中:2009年达到805.23亿元,接待旅游者10439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为39.95万人;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排位从2005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17位。当前,我省旅游业正处于由旅游资源省向旅游大省跨越的关键阶段,正处于国内旅游需求旺盛,入境旅游稳步增长,产品供给相对不足的亟待发展的一个时期。
从旅游产业发展的大环境的角度来讲,我省旅游业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历史上发展旅游业最好的时期,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和政策逐步配套,都将为我省旅游业的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我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情况
贵州旅游拥有的是气候、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天然旅游资源优势。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了六条精品旅游线路,即以观赏秀美高原喀斯特自然风光和多民族文化为特色的西部旅游线路,以体验苗族、侗族文化和贵州多元文化为重点的东南部民族文化旅游线路,以领略绿色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与民族文化重点的南部旅游线路,以体验历史文化和丹霞桫椤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北部旅游线路,以展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为一体的东部旅游线路,以感受贵州宜人的气候和观赏旖旎的自然风光、众多的文物古迹为重点的中部环林城贵阳休闲旅游线路。在这些线路上有贵阳市“爽爽的贵阳、避暑之都”,六盘水“中国凉都”等文化旅游品牌,有“黄果树大瀑布”、 龙宫溶洞等喀斯特自然风光,雷山西江千户苗寨、从江岜沙、黎平肇兴等苗族、侗族文化景区,还有贵州荔波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贵州赤水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
通过旅游与文化、外宣、体育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宣传,使我省旅游产品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大大加强。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经济发达地区游客为主的国内旅游迅速发展,我省旅游目的地形象开始逐步形成,初步形成了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入境旅游为主导,以出境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模式格局。
目前我省的生态旅游主要以观光型旅游为主,还处于产品打造的建设期,尚未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和品牌形象,产品开发多停留在民族歌舞表演、吃农家饭等层面。旅游业发展仍然比较粗放,景区的开发还处于低水平的层面。
二、我省红色旅游发展的情况
中办、国办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在全国红色旅游协调小组的指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和支持下,贵州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总体情况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面貌得到很大改观。有5个红色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一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红色旅游重点景区(点)的红色文化资源已经或正在建设成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成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上的亮点。贵州省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景区(名)为:1、贵州红军长征线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遵义市遵义会议会址,红花岗区红军山烈士陵园,汇川区、桐梓县娄山关景区,赤水市红军烈士陵园,习水县、赤水市、仁怀市风溪渡口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赤水市黄陂洞战斗遗址、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黔南州瓮安县、遵义市余庆县、遵义县和息烽县乌江景区;黔东南州黎平县黎平会议旧址);2、贵阳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3、安顺市王若飞故居。
全省已初步形成以“遵义会议”为龙头,以娄山关等重要历史遗址为支撑,以重走长征路,长征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为延伸的多样化产品体系。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息烽集中营革命纪念馆、安顺王若飞故居、黎平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等红色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对外开放。形成了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如遵义、重庆、广安、贵阳四城市联手打造重庆—广安—遵义—贵阳中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遵义、重庆、四川开展川、渝、黔“金三角”跨区域旅游发展合作;遵义、韶山、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嘉兴等著名革命纪念地开展跨区域品牌联合,开展各种活动,共同推进中国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省内线路为:
贵阳:贵阳(息烽)--遵义---重庆---广安;
遵义:一是形成遵义(中心城区)—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泸州市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经典旅游线;二是形成重庆—广安—遵义—贵阳以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重要纪念地为组合的跨区域红色旅游经典旅游线;
黔南:翁安县城—猴场景区—江界河景区—遵义会址;
翁安县城—映山红景区—朱家山森林公园—猴场景区—江界河景区;广西百色—荔波邓恩铭故居—独山深河桥—翁安猴场景区—翁安江界河景区—遵义会址;
铜仁:分别开辟湘西凤凰——松桃苗王城——铜仁九龙洞、周逸群故居——江口梵净山——印江团龙、木黄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地三日游等旅游线路。
通过加强红色旅游与其他优势旅游相结合,把发展红色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工农业旅游等结合起来,形成与其他旅游联动发展,融合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绿带红”,“以红促彩”的良好局面,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经典红色旅游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大幅增长,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稳步增长。同时还推进了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体制创新。遵义市以遵义会议纪念馆为依托,建立遵义红色旅游集团公司,成功运作了红军街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遵义县成立红色旅游开发公司,余庆县成立大乌江红色旅游开发公司、习水四渡赤水纪念馆由县旅游管理委员会管理等。
目前,红色旅游景区与干线公路连接不畅,景区内旅游公路不完善等方面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不足,接待能力差。近几年来利用国家资金虽然解决了部分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但整体状况未得到明显改善,严重制约了红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由于年代久远,许多革命遗址、遗迹损毁严重,有些重要的革命活动旧址急需加以维修保护和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革命纪念地的陈列设施陈旧,展品不多,教育形式不生动,文物布展工作需要加强。
三、我省民族旅游发展的情况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省份,全省49个民族中分布有苗、侗、布依、水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39%。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古朴淳厚、绚丽多姿的历史传统和多样性的原生文化,堪称“文化大观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语言、节日、习俗、饮食、婚俗、祭祀、歌舞等,数量众多,风格各异,保存完好,多彩多姿,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大千世界。特别是贵州众多的民族村寨,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深厚,在现代生活中仍然保持了很强的原生性,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很强的旅游吸引力。以苗族、侗族文化和贵州多元文化为重点的东南部民族文化旅游线路为主要代表,每年都举办苗族姊妹饭节、独木龙舟、水族端节等大型旅游活动,提高民族文化的知名度。通过编制《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把重点民族文化的文化旅游资源纳入规划,开发了屯堡文化、巴拉河乡村旅游等一批乡村旅游和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增加和丰富了以乡村旅游和观光旅游为主体的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指导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乡村旅游,歌舞表演,手工艺商品制作,加快改善民族地区村民的居住环境,增加村民的收入,激发他们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连续五年举办“两赛一会”旅游商品能工巧匠大赛,激发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参与旅游商品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民族文化手工艺品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利用。在对外旅游宣传中,以“多彩贵州风”大型歌舞表演为载体,面向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进行宣传,展现贵州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我省以民族文化为依托的文化体验型民族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打造出了雷山西江、黎平肇兴、贵定音寨等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旅游。
目前,可进入性差,仍是首要“瓶颈”。 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和食宿条件等限制,民族地区许多旅游资源目前还难以大规模开发利用,已开发的景区相当一部分也因“行大于游”问题而处于半闲置状态。资金匮乏,投入不足。这是导致旅游产品开发不力的重要原因。由于宣传经费投入不足,对外宣传尚未形成合力,加之各自为战,民族地区旅游的整体形象还不够鲜明、生动、突出,很多旅游精品至今“藏在深山人未识”。
四、我省休闲旅游发展的情况
我省较好的保全了自然生态、较好的保全了优美的环境、较好保全了青山绿水,具有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年平均气温15.3℃。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0%左右,是难得的天然氧吧。为我省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省休闲度假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省的休闲旅游区域主要是在贵阳市和遵义市。贵阳市由于具备较好的配套服务能力和气候条件,通过打造“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温泉之城”旅游品牌,发展以都市风光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休闲度假旅游,对周边省市区和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度假旅游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遵义市利用邻近重庆市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面向成渝地区特别是重庆市度假市场,依托重点景区和自然生态环境,在桐梓、汇川、绥阳和湄潭等县区开发了一批与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休闲度假产品,形成了大娄山片区、九坝黄龙沟、黄莲自然保护区和汇川板桥镇等一批避暑度假基地,其中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娄山关脚下的娄山关镇和板桥镇成为典型代表。
根据我省现有的旅游资源和市场发展情况,通过“十二五”规划指导,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将逐步形成避暑型休闲度假区,贵阳市、黔东南州、铜仁地区将逐步形成养生型休闲度假区,六盘水市、黔南州、黔西南州、毕节地区将逐步形成运动型休闲度假区。此外,还将逐步形成贵阳市、遵义市、都匀市、铜仁市、荔波县、镇远县、雷山县等生活型休闲度假城市。
目前,我省休闲度假旅游规模小,档次普遍不高,服务水平低,大多数度假地设施建设达不到休闲度假要求,不能满足中高端消费者需求。适应度假的产品比较单一,产品趋于同质化,多体现为乡村旅游,主要依靠夏季凉爽的气候资源吸引游客到我省避暑,季节性度假需求反差大,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再就是缺乏发展休闲度假产业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发展要求,难以形成拳头产品。同时还缺乏统筹发展的政策等。
从整体来讲,旅游行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旅游管理等方面人才缺口较大,整个旅游服务体系还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