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当前旅游工作在规模、效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省当前旅游工作在规模、效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011-01-05 17:27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

    “十一五”以来,全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6.87%;其中:2009年达到805.23亿元,旅游总收入2009年排全国第17位。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旅游总收入持续大幅度增加,旅游产业规模化初步形成,发展态势良好。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旅游资源开发正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旅游产品体系基本形成,有效带动了全省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通过旅游与文化、外宣、体育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宣传,使我省旅游产品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大大加强。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经济发达地区游客为主的国内旅游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步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我省旅游目的地形象开始逐步形成,初步形成了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入境旅游为主导,以出境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模式格局。
    当前旅游工作在规模、效益、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全省旅游业“十一五”以来发展很快,但是在起点低、基数小的基础上进行的,我省现有旅游业总体规模还较小,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总体不足,还处于产品打造的建设期,尚未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和品牌形象,虽然有“黄果树”、“西江苗寨”等在全国知名的品牌,但是在规模上还没有真正形成比较好的效益,现阶段主要是观光游,门票经济。旅游的规模与我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现状不相适应,但却与我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情况又是一致的。旅游经济总量偏低,结构不合理;游客停留时间短,花费水平低;外汇收入少,旅游商品消费低。旅游经济质量需进一步提高。旅游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滞后,旅游市场秩序尚需进一步规范;旅游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经营管理粗放,市场意识、宣传意识、品牌意识不强;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1、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亟待加强。主要是旅游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不强,旅游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不够扎实,旅游投融资平台建设总体滞后,旅游相关统计基础工作不适应发展要求等。
2、旅游业发展缺乏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散、小、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接待设施不完善,交通、住宿、卫生、网络等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缺少高端休闲度假产品,
 3、旅游商品尤其是民族手工艺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大多为家庭手工作坊制作和地摊式买卖,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和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众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不能有效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促进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不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旅游旺季,“一房难求、一车难求”现象尤为突出。旅游集散地、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及景观道路、停车场、旅游标识系统、高速公路游客服务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网等公益性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不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我省旅游业发展将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和挑战。总体上看,我省旅游业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方面还不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全国特别是周边省市区旅游业的加快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圈、旅游带和重大旅游项目的建设,给我省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发展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和挑战。
2、如何扩大投资将是我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随着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投资需求也相应增大。一方面是过去我省旅游业发展中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总体不足,另一方面是要实现“十二五”旅游业的加快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但由于我省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旅游业投融资能力严重不足,缺乏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因此,如何扩大投资将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挑战。
3、全省旅游业发展面临体制机制创新的挑战。总体上看,目前制约我省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突出。要加快向旅游大省的转变,首先是体制机制要适应发展需要。因此,“十二五”期间,要加快我省旅游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旅游发展要素的流动和集聚,推进旅游业的产业化、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努力形成全省旅游业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开放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活力。
4、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不高。旅游业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投资、服务等方面高级人才不多,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低,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不能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
5、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单一,资源整合能力、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能够带动全省旅游各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6、我省旅游资源丰富,但省内同质化和与周边省市同质化严重,导致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我省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喀斯特生态、民族文化等方面分布十分广泛,各种类型的资源在9个地州市几乎都有分布,具有旅游发展潜力的民族村寨就多达150个,其中苗寨58个,占了总数的38.7%,景观类同性强,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负近邻效应”关系。同时,我省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与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等周边省市区也具有趋同性。因此,在产品打造和市场发展等方面也形成较强的同质化竞争,对我省旅游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7、旅游业起步晚,创新意识不强,对资源的认识和产品的开发利用缺乏国际眼光和前瞻性思维,市场化程度低,政府投入、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启动民间投资规模小,造成产品开发粗放,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避暑度假、民族文化体验、康体健身等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尚未形成,缺少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或个性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