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面子又要里子 既要颜值更要品质
大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运行效率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少波
(2016年6月3日)
省发改委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和加快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与各地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推进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抓了四项工作:
一、紧紧围绕“建在哪里”,做深做实各级各类规划。一是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辟专章、开专栏,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进行系统安排。二是精心组织编制黔中城市群发展规划和系列同城化规划,统筹推进跨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会同省有关部门和地区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停车场、充电设施、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基本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
二、紧紧围绕“建设什么”,狠抓重点领域项目化落实。将城建项目纳入每年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计划强力推进。市政道路方面,“十二五”全省新增城市道路2784公里、面积5779万平方米。供排水方面,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32.9万立方米、供水管道5863公里、排水管道4021公里。污水处理方面,建成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54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2.5万立方米、配套管网2927公里。垃圾处理方面,新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69个、日处理能力0.9万吨,建成一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县县有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油气设施方面,新增城市燃气管道2685.7公里、加气站库容1385万立方米。信息设施方面,光缆线路达到65万公里,4G网络实现乡镇全覆盖,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3000Gbps。城镇电网方面,新增变电站386座、变电容量2767.3万千伏安、输电线路7.2万公里。绿地生态方面,新增公园绿地面积5328公顷、人均增加3.7平方米,湿地面积达到20.9万公顷。五年共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3万个,城建投资7377.9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14.4%。今年1至4月,城建投资完成317.9亿元、增长22.9%。
三、紧紧围绕“钱从何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2011年以来,我委累计争取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851.5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468.4亿元、专项建设基金457.9亿元、企业债券925.2亿元;共获得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资金55.6亿元。加大省财政性资金投入,我委五年累计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预算内资金11.1亿元。创新融资方式,仅我委通过PPP、世行贷款就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15.2亿元。
四、紧紧围绕“民之所需”,大力增加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供给。聚焦群众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2011年以来我委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58.8亿元,并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紧密协作,加大省级投入,强力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城镇保障房、文化体育、社会服务、残疾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稳步提高。今年1至4月,教育、医疗卫生项目投资分别增长55%和62.5%。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精神特别是敏尔书记、志刚省长的重要讲话要求,加大力度推进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大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一是坚持扩量和提质并举。确保今年完成城建投资1600亿元。更加注重城市建设的内涵、品位和质量,实施城镇便民设施专项提升行动,既要颜值更要品质。二是坚持地上和地下并重。聚焦解决交通拥堵、马路拉链、逢雨必涝、垃圾围城等城市病,统筹推进城市路网、轨道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绿地生态系统、地下综合管廊等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既要面子又要里子。三是坚持龙头和龙身共舞。全力争取国家批准实施黔中城市群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各级城市规划项目建设,以跨区域城际综合交通设施和生态功能设施建设为引领,坚持“交通先行、绿色发展、单项成网、多规合一”,加快打造经济发展增长极。四是坚持传统和现代共进。在加快推进城市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科学设施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治理能力和运行效率,为全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