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起贵州!高原之上,大健康医药产业生机勃勃、厚积薄发。
2014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积极作为,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作出了全面推进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部署,将其确立为五大新兴产业之一。去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健康产业培育成我省支柱产业!
知行合一,苦干实干加油干!3年多来,在省发展改革委(省大健康医药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各级、各界勠力同心、砥砺奋进,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蹄疾步稳,既扩规模、又调结构,发展成效显著,总体上呈现出规模高速增长、转型升级加快、融合发展深化、红利不断释放的良好势头。
2016年,该产业实现增加值942.1亿元,占全省增加值11734.4亿元的8.03%,共有企业机构2.3万个,带动全省63.7万人就业。今年上半年,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增加值达到529.47亿元,同比增长16.28%。
大健康医药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点、我省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抓手、产业扶贫的中坚力量。
拓宽产业幅 补全产业链
贵州生态优势突出、生物资源富集、产业基础良好,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潜力巨大。
2015年,首届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响亮提出,要决心完成“三项任务”:下大力做好“医、养、健、管”四篇大文章,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下大力实施大项目、大平台、大企业“三大行动”和健康产业“六项实施计划”,强力推动大健康医药产业蓬勃发展;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努力促进大健康医药产业提速转型大发展。
去年12月,第二届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提出,要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和区位条件,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打造“医、养、健、管、游、食”等大健康医药全产业链。
从“医、养、健、管”到“医、养、健、管、游、食”,不仅仅是两个字的简单增加,它是我省大健康医药产业立足比较优势、面向发展前景,自觉自主努力拓宽产业幅、补全产业链。
党中央、国务院把“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与此同时,被誉为“大空调”“大氧吧”“绿色宝库”“文化千岛”“山地公园”的贵州,生态文明与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融汇涤荡。贵州理应顺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完善大健康产业体系,提供更多的健康产品和服务,让更多的人在贵州洗心涤虑、疗伤止痛、休养康复。
贵州之贵,贵在知行合一。近年来,我省全力打造“医、养、健、管、游、食”大健康全产业链,不断增强健康新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在贵阳市乌当区,近年来,该区发力做大做强大健康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医药医疗、养生养老、药食材和康体运动为依托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该区医药产业发展强劲。相继启动和实施了修正产业园一期、联科中贝医药研发中心化学基地、景峰产业园一期、天安药业二期等大项目,健兴、远程、威门、万顺堂、新天等骨干药业技改扩能相继完成;医疗服务逐步增强。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乌当医院、贵州福万康康复医院建成运营,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贵州妇女儿童国际医院、贵州新民骨科医院、广州白云精康医院等项目陆续落地建设、加快推进,康心药业、光正物流等医药物流企业集聚发展;养生养老产业不断壮大。振华万象温泉、乐湾温泉、曜阳老年养护院等项目建成;此外,药食材产业发展迅速,康体运动与休闲养生品牌效应不断凸显。
据悉,该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围绕“医、养、健、管、游、食”产业链,建设成为全省产业发展最集聚、创新创业体系最完善、生态环保最凸显、平台建设最健全的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
乌当区是我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奋力拓宽产业幅、补全产业链的缩影。
搭建大平台 集聚大项目
在贵阳市乌当区阿栗村,老人们在贵阳曜阳养老服务中心颐养天年。去年8月投用以来,床位供不应求,中心正在抓紧建设二期工程,新项目占地74亩,床位数1000张。
在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区,管委会引进客商围绕花海、果山、温泉旅游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园区规划面积1.4万亩,计划总投资5亿元。今年春天,它成为贵州最“热”的景区之一。
近年来,在省发改委(省大健康办)的统筹协调推动下,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参与下,全省建立了省市县上下联动、部门之间横向互动的工作机制,各方勠力同心力同心,形成合力,全力推动“六项实施计划”落地。
强化规划引领,积极打造产业集聚发展省级示范平台。先后批复设立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和梵净山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2015年,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认定命名贵安新区、乌当区10个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县(市、区),2016年又评选认定了兴东民族大健康产业园等30个大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企业)。
目前,全省已建成益佰、乌当、修文等6个省级医药园区,“贵阳新医药产业圈”已初步形成。
此外,我省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成71个省级以上中药民族药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成立省大健康医药产业联盟,搭建了开放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成果转化的平台。
产业要发展,平台是基础,项目是抓手。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6个50”重点工程,遴选447个项目建立重点项目调度名录库。去年又发布了大健康产业重点工程包项目,涉及项目320个、总投资5248亿元。进一步壮大我省大健康产业基础,推动大健康全产业链的形成,加快大健康产业的集聚发展。
抓产业就是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投资。2017年,全省发改系统撸起袖子加油干,实施“6个50”重点工程317个,项目总投资2445.48亿元,年度计划总投资436.34亿元。到9月30日,累计完成投资780.55亿元,本年度完成投资326.76亿元,占年度计划总投资的74.88%;已开工309个,开工率为97.48%;已完工60个,有力支撑了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
产业要兴旺,龙头必须舞起来、活起来、强起来。我省大力培育和扶持市场主体,把省内25家传统制药企业、26个项目纳入“千企改造”扶持名单。实施“巨人计划”,推动朗玛、益佰、百灵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今年上半年,益佰、百灵、汉方、新天营收增速分别达19.88%、13.44%、54.2%、22.86%,保持较快增长。
在增强内生动力的同时,我省还实施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入外部力量助推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国药集团、美国辉瑞、修正集团、联影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至沓来。
跳起来摘桃子!我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大健康产业项目建设,获得了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贵阳、遵义、铜仁成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黔东南州入选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赤水市成为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湄潭县成为国家级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
聚指方能成拳。贵州大健康产业,完成了从小散乱到聚合发展的裂变。
加快大融合 共生共繁荣
一枝独秀不是春。近年来,我省大健康医药产业主动参与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要实现产业大融合,“内部”必须首先打通!我省大力推动“医、养、健、管、游、食”的内部融合发展。
早已迈入老龄化社会的贵州,在“十二五”时期进入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期。目前,全省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554.2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59%,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105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8.9%。“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多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
然而,到2016年底,全省仅有养老床位17.8万张。人口老年化的严峻形势之下,夕阳红里蕴含巨大商机。
因为种种原因,多年来,医养不同轨让很多老人叫苦不迭,阻碍了“银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省加快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办或兴办养老机构,培育居家老人老年护理、家政服务、签约医疗等业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据悉,从2011年国家发改委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以来,贵州省共向中央争取了5.61亿元资金,支持了55个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和3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争取到国家发改委中央专项建设基金11.12亿元,重点支持了104个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全省建成第一批省级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单位15个;各地开设老年病科的二级以上医院有59家,医养结合机构床位总数为5646张,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1.72%;同时,成功将贵阳市、铜仁市列入国家级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遵义市列入国家第二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
目前,贵州省已经明确健康养老产业调度项目30个,项目总投资136.35亿元。已开工项目19个,完成投资5.61亿元。
云岩区中心敬老院是老年人的乐园,这里有百花园,有高规格的星级养老客房、康疗馆,还有祖孙乐儿童乐园、综合室内运动馆及颂恩堂、禅室等配套设施。
作为贵州首家挂牌的老年护理院,去年初,该院与云岩区政府、贵阳护理职业学院签订深度合作协议,三方通力合作,让敬老院从单一养老模式,朝专业养老护理、慢病管理、疾病康复、心理护理、临终关怀、服务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多功能健康养老新模式转变。
半失能的郁桂芬每天都要在治疗室内进行康复锻炼,她说:“这里环境好,医生、护士的服务态度也不错,我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也减轻了年轻人的负担。”
同时,我省也大力推动大健康医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外部融合发展。
大数据风生水起,大健康闻“风”而动。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大健康与大数据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智慧健康产业,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在行业治理、临床科研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应用,加快发展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应用等新业态。
以“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手段打造大健康全产业链,大力培育“互联网+医疗”,积极发展智慧医疗,推进医疗资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早在2015年5月,朗玛信息在成功收购39健康网后,正式挂牌成立全国首家“39互联网医院”。
在健康养老领域,目前,我省着力构建“互联网+智慧养老”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均已开展了“云健康”养老信息化服务试点工作,为老人提供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全方位动态服务。
融合发展,带来产业的共生共荣。
作为首批5个“中国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之一,赤水市近年来大力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天鹅堡、天岛湖等高山休闲养生度假区迎客,仁怀至赤水157公里绿道、张家湾汽车露营地、高山生态滑翔伞等投用,发展了“金钗石斛”“竹乡乌骨鸡”“赤水晒醋”为主的药食材产业……赏美景、吃美食、洗心又洗肺,2016年,全市实现康养旅游收入135亿元。仅在今年国庆和中秋长假,该市共接待游客186.8万人次,同比增长35.1%,旅游综合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34.3%。
培育增长点 打造新支柱
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与国家同呼吸共奋进,贵州从以前的积贫积弱到活力迸发,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人民生活逐渐富足,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步履更加坚定。
2016年,贵州省全年共接待游客5.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02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2%、43.1%。今年“十一”长假,我省旅游收入同比增长了43.5%,排名全国第一。
“井喷式”增长的背后,是贵州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成为游人洗心涤虑的健康福地、养生宝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了金山银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贵州大健康正在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大起来、强起来!
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总体上呈现了规模高速增长、转型升级加快、融合发展深化、红利不断释放的良好势头。大健康医药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点、我省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抓手、产业扶贫的中坚力量。
五大关键词,映射出贵州大健康产业的勃勃生机、厚积薄发——
高速增长。2016年,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增加值达到942.1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8.03%;2017年上半年,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增加值达到529.47亿元,同比增长16.28%。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转型升级。2016年,以健康医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总产值达到126.6亿元,同比增长12.3%,民族药完成产值366.2亿元,比2015年净增41亿元,中成药产量10.52万吨,同比增长23.3%。2017年上半年,医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82.22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创新高;以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健康运动、健康管理、健康旅游为代表的健康服务业占比超过30%。产业发展的结构和质量日渐向好。
融合加快。医养结合、康旅融合、医游融合、体旅结合、农旅结合、智慧健康深入推进。贵阳、遵义、铜仁获得了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黔东南州入选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赤水市成为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湄潭县成为国家级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正安县户外体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贞丰县三岔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互联网+糖尿病、贵健康、39互联网医院等智慧健康产品投入运营。产业发展的趋势正确。
红利释放。2016年,全省中药材种植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全省中药材总面积达到599.45万亩,同比增长9.62%;总产量达到165.79万吨,总产值达到129.25亿元;带动农村人口152.0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43.84万人;全省中药材产业重点园区25个,入驻企业235家,组建合作社354个,从业农民30.02万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休闲观光旅游接待游客1.64亿人次,实现收入763.16亿元,带动就业58.59万人。大健康医药产业有效带动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绿,产业发展的效益提高。
业态突起。2017年上半年,全省民族医药完成产值225.3亿元,医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82.22亿元,同比增长21.2%,对全省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7.3%,同比增高4.2%。增速创新高,发展质量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新增7家达146家,完成营业收入204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利润19.71亿元,同比增长11.5%,有14家企业18个独家品种(剂型)新增进入国家医保名录。(记者 陈玉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