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连战连捷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我省今年首季经济运行盘稳、业进、质优、势好
据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提供的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今年全省经济实现首季“开门红”,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结构向好,呈现出“盘稳、业进、质优、势好”的特点,脱贫攻坚沿着“按时打赢”的目标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盘稳——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发展基本盘保持稳定
◆ 经济增速稳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2%,完成进度为近五年最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20%,分别高于年度预期目标1.1、0.6和2个百分点。
◆ 就业收入稳
城镇新增就业20.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9%,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9.8%。
◆ 物价水平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1.7%,与上年同期持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增长0.4%。
◆ 社会大局稳
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各项工作协同推进,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8.2%和21.6%。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8.7%。
业进——脱贫攻坚大业强势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各项事业继续大踏步前进
◆ 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力推进
春季攻势全面展开,“四场硬仗”连战连捷,18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农村“组组通”硬化路累计建成7.83万公里。农村饮水安全攻坚决战受益群众达120.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1万人。
坚持做实“六个坚持”“五个三”和“五个体系”。易地扶贫搬迁房建成14.78万套,新增入住18.23万人、累计入住140万人。在全国率先系统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在我省成功召开,国家将我省列为易地扶贫搬迁表彰激励的5个省份之一。
产业扶贫方面,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6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866个。安排1.3亿元支持深度贫困县“一县一业”产业扶贫。农业投资增长29.5%。
“三保障”硬仗方面,53.4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教育精准扶贫资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补偿受益385.6万人次,农村危房改造开工2.89万户、竣工2.26万户,农村透风漏雨老旧住房改造25.4万户、竣工23.2万户。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党建、文军、旅游、消费、生态、网络、就业、体育、工青妇等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国有企业“百企帮百村”、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和“百千万行动”、集团帮扶深入开展。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升级行动计划完成投资119.4亿元。
◆ 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
深入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五场战役”。扎实推进“双十工程”、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和“百千万”清河行动,巩固全流域禁止网箱养鱼成果,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行动。草海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国控断面水质和跨市(州)界断面水质状况均为优。
中心城市和县级城市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平均比率达98.5%和97.3%。厕所革命深入推进,建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5.99万户、村级公共卫生厕所631个、旅游厕所32个。
治理石漠化72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903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面积147.6万亩。绿色经济工程包项目累计开工259个,完成投资678亿元。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4项制度性改革任务顺利推进。
◆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有力推进
严格落实“七严禁”“1+8”债务管理系列政策,制定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八个一批”等措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银行业运行平稳,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开展危险化学品、煤矿等十大领域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森林火灾起数下降70.4%,安全生产和社会等领域风险总体可控。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坚决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推动三次产业全面发力,重点突破。
农村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深入落实“八要素”,12位省领导分别领衔推动农业十二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2万亩。“一坝一策”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刺柠吉等新产品开发扎实推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6.49万人次。“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不断完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37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9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87万户。
“双千工程”深入实施,10位省领导分别领衔推动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加快发展。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先进装备增加值分别增长12.2%、18.1%和24.3%,电子元件、吉他、汽车产量分别增长120.3%、89.9%和40.7%。“千企改造”工程改造企业300家,引进比亚迪锂电池等产业项目837个。
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加快实施。“赏花经济”蓬勃兴起,旅游业持续“井喷”,接待入黔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增长30.1%和30.6%。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1.4%。邮政业务总量增长20.5%、提高3.3个百分点。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长14%。
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六大专项行动、市场主体培育“四转”工程扎实推进,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资质建筑企业分别达76家和50家。降低实体经济企业“五大成本”76.5亿元。
◆ 以大数据融合发展为引领的科技革命加快推进
坚持“四个强化”“四个融合”,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万企融合”“百企引领”深入实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7.7%和134.5%。5G商用加快推进。华为软件云投入运行,腾讯贵安七星数据中心隧道全线贯通,苹果iCloud数据中心、阿里巴巴产业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通村村等大数据融合应用实践层出不穷。贵阳高新区综合实力加快提升,遵义国家高新区加快创建。技术合同成交额成倍增长,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达到68%、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专利授权增长32.1%。
◆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协同共进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连续三年写入中央1号文件。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成效明显,签订电煤中长期合同7378万吨,供应电煤1494万吨,电厂存煤420万吨,发电量增长11.4%、同比提高8.7个百分点,电煤保障和电力供应保持稳定。盘江煤电、乌江能源等省属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深入推进。“证照分离”等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实施,新设立市场主体10.02万户,日均新设1113户。公布第二届诚信示范企业159家。生态文明、财税、金融、科技、司法、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深入推进。
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加快建设。建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项目库、重点企业库和重点产品库。“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和64个开发区加快建设。黔渝高铁、黄桶至百色、黔桂增建二线、百色至威舍增建二线等4条铁路纳入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计划。开通贵阳至巴黎洲际航线,洲际航线达到5条。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大招商和营商环境大提升行动,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1086亿元。
◆ 抓项目扩投资加力推进
安排省重大工程项目2738个、年度投资7204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1686亿元。集中开工补短板项目240个、总投资838亿元。向银行累计推送“两张清单”项目五批1471个,新增发放贷款526.32亿元。吉利年产40万台1.5TD发动机、贵州中烟铜仁卷烟厂易地搬迁、中电投贵州务正道年产100万吨氧化铝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建成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扩容工程,出省带宽达9400Gbps,通信光缆达97万公里。铁路、水利、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77.8%、35%和17.3%。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比全国、西部高7.3和5.8个百分点。
◆ 民生工程民生实事全力推进
“1+7”民生工程项目完成投资327.18亿元。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4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33万人,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36.52万人。学生资助和营养改善覆盖学生620余万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4300套、基本建成9700套。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提高至615元/月、4103元/年,保障人数268.7万人。民生“三感”不断提升。
质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 产业结构持续趋优
粮经种植比进一步调优,种植蔬菜423.5万亩、食用菌8.7万亩、精品水果756万亩、中药材403万亩、投产茶园571万亩。蔬菜及食用菌、水果产量分别增长8.1%和16.2%,种植业增加值增长8.5%、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十大千亿级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6%。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3.5%、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7.1%,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达52.6%。
◆ 需求结构持续趋优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更加聚焦实体产业和“三长三短”。工业投资增长13.5%、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9.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6.8%。与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相关的产业投资增速均达20%以上。教育、医疗卫生投资增长20.4%和21.7%。民间投资增长15%、同比提高10.5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加快调整,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设备零售额分别增长205.8%和54.3%。优质产品出口市场不断扩大,白酒和化肥出口分别增长59.9%和43.3%,生鲜果蔬、鲜花出口分别增长444%和101%。
◆ 质量效益持续趋优
1至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2%、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前3月省国资委27户监管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9.9%,其中18户独资及控股企业增长32.2%。居民收入增长10.6%,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3.71:1下降为3.68:1。
势好——支撑条件不断夯实发展预期持续向好
◆ 主要经济指标增比进位势头持续向好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国第2位,连续33个季度居全国前3位。农业增加值、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居全国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国第3位,居民收入增速居全国第2位。
◆ 要素保障和基础支撑持续向好
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持续活跃,电力保障有力。货物周转量同比提高9.2个百分点。旅客周转量同比提高13.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增长28.3%。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20.1%。全社会用电量增长8.6%,工业用电量增长4.3%。获准建设用地规模同比大幅增长。企业劳动用工合同签订率稳定在95%以上。电煤供应平稳。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发展支撑条件不断夯实。
◆ 营商环境和外部预期持续向好
企业开办时间低于全国标准。贵阳市商务成本优良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和软环境指数分别居全国第5、5和8位。《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全球最值得到访的28个旅游目的地中,贵州梵净山位居第三、全国唯一。民间投资增速居全国前列,新增225家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入驻贵州。
◆ 内生动力和发展信心持续向好
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传统产业转型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态势。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全省市场主体达270.1万户、增长9.3%,其中企业69.11万户、增长11.4%。春节期间有20%回家过节的在外务工人员选择留在家乡创业就业。(记者 王淑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