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5日出版的《当代贵州》以“远谋近施”为封面主题,约请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交通厅、省文旅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大数据管理局等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贵州现代物流集团、贵州磷化集团等产业发展和服务集团相关负责同志,省社科院和省高端智库专家一起,围绕如何构建贵州现代化产业体系,谈认识、话落实、展未来。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邱祯国署名文章如下:
提要:省发展改革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深化落实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头号工程”,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支撑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以项目建设之“进” 汇聚产业发展之“势”
文 / 邱祯国
今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新年第一会”“新春第一会”,吹响了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冲锋号,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贵州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了全面系统部署,进一步坚定了大抓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省发展改革委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深化落实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头号工程”,用好“5+3”工作机制这个重要抓手,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汇聚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推动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支撑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沪昆高铁贵州省盘州市区段。张贵忠 摄
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筑牢贵州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引导、规划布局、项目推动和资源协调等,围绕“六大产业基地”“3533”重点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西南区域电力枢纽等产业发展重点,以及“富矿精开”“一图三清单”“电动贵州”等产业发展的“贵州战法”,系统协调联动推进,举全省之力增强产业实力,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
一是统筹推动现代化产业“六大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与部门协同联动、同向发力,锚定“六大产业基地”基本盘和“3533”目标,推进新型工业化;聚焦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对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进旅游产业化;顺应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布局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围绕产业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抓好重点项目实施,着力构建现代化的工业体系、现代化的农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六大体系”,筑牢“四梁八柱”。今年,省发展改革委将重点抓好低空经济发展,制定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进省级综合飞行服务站建设,完善低空基础设施和配套保障服务,筑牢安全底板。积极参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加快建设2个国家重大产业备份项目,同步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实施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等务实举措,服务支撑“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制定旅居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措施,支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一体化融合性推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数字)、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油气网、互联网基础设施“六网”畅通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造交通、水利、算力等国家综合性、功能性骨干节点,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硬件支撑。
二是推动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实施产业智能化培育行动,支持推动大模型应用场景、智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协同开展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试点工作,促进“东数西算”工程贵州枢纽节点与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协同布局,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施产业绿色化提升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施产业融合化发展行动,推动现代物流、人力资源、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工农业深度融合,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平台、农业“接二连三”等项目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

毕节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织物生产线。王纯亮 摄
坚决落实“5+3”工作机制,以项目建设之“进”汇聚产业发展之“势”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狠抓项目化落实。我们将切实用好“5+3”工作机制,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更大突破。
一是强化“5+3”重大项目支撑。充分发挥“5+3”工作机制办公室和专班职能,统筹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和基础设施5个领域450个在建项目加快建设,协同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三次产业270个拟招项目落地建设,滚动更新项目清单,加大在建和拟招项目储备库建设,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真正落实到具体项目上。
二是构建数智化管理平台高效精准调度项目建设。整合项目云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升级构建“5+3”数智化管理平台,“一项目一方案”优化服务、解决问题,半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一汇报,推动一批成效明显的“5+3”重大项目列入“红榜”,营造以项目建设成效论英雄的比学赶超氛围,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三是以“五个聚焦”“三张清单”为抓手加快项目谋划推进。强化“发改+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围绕“五个聚焦”精准谋划和储备大项目好项目。坚持“硬投资”与“软建设”一体谋划,滚动更新“三张清单”,用好省级前期工作专项资金,协同推动并联审批,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推动重大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

榕江县村超足球场水族斗牛舞表演。杨文舒 摄
优化产业生态和资源要素配置,强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保障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集中优势资源要素。我们将打好政策“组合拳”,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生态,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集中,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健全完善产业发展制度环境。深化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健全完善电价、水价、气价等政策,千方百计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招商引资、招标投标市场等规范健康发展。加快贵州省民营经济促进条例立法进度,发挥好省民营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健全与川渝粤常态化对接机制,编制川渝黔内陆开放合作区规划,项目化落实好粤黔合作事项,服务和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化产业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壮大产业实力。
二是协同联动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强化“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协同联动,优先保障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简化审批流程,确保重大项目快速落地。强化“发改+”财政等协同联动,全力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用好省“四化”产业基金和省财政产业发展资金,统筹安排预算内投资实施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等,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抓好扩大民间投资三年行动、PPP新机制、“两个40%”等举措落地,用好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等优惠政策,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引导民间资本在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协同发力,推动全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更大突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