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发出了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响应国家的号召,2021年5月省发改委农经处杨雪婧同志成为了望谟县蔗香镇蔗香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克服困难摸民情
虽长期从事机关农村经济工作,但还未真正深入农村的她,对驻村工作可能出现的困难做足了思想准备,初到蔗香村,语言交流不畅就成了首先出现的难题。蔗香村位于望谟县南部,地处贵州望谟、册亨和广西乐业三县的结合部,位于南北盘江和红水河交汇处,全村人口几乎都是布依族,村民日常交流都以布依语为主。为打破交流障碍,杨雪婧虚心向村干部学习,从简单的日常用语学起,深入农户家走访调研,耐心和乡亲沟通交流,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她充分融入了群众之中,摸清村情民意和产业底数,做到了对蔗香村的情况心中有数。
资金保障是基础
通过一个月的入户走访和产业摸底,杨雪婧意识到,要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增加群众收入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关键。蔗香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是龙滩水电站水库移民后靠安置村,山多地少,产业主要以芒果、火龙果等热带水果为主,虽种植面积已初具规模,但由于产业路、灌溉等基础设施欠缺,生产条件不便,运输成本高、管护难,产业对老百姓的增收还未充分发挥效益。在摸清本村基本情况和困难后,杨雪婧和其他10余名省发改委派驻望谟县的驻村第一书记一道向派出单位作了汇报,省发改委党组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群众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核心,提出了详尽的帮扶措施,蔗香村争取到省发改委安排的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870万元,修建产业路8公里,配套建设采摘步道、蓄水池等。
紧抓机遇提效益
项目资金争取到后,如何发挥最大效益又成了新的课题。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文件支持在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中采取以工代赈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建,这样在带动当地村民增收的同时又能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利用好国家政策机遇,杨雪婧带领村两委干部向上级争取到由村级合作社组织实施该工程的机会。蔗香村村级合作社没有实施过工程项目的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村合作社聘请了有资质的施工单位作为技术指导,手把手教,杨雪婧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在干中学,学中干,从土石方开挖、材料采购等等一步步学起,一边抓好项目建设管理,一边积极宣传以工代赈相关政策,动员当地群众参与务工。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改善项目区内2000亩芒果、火龙果、油茶等产业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老百姓产业收入。通过项目实施不仅能拓宽农民群众的就业渠道,也能拓宽村集体经济的增收渠道,还能培养村两委干部懂项目干工程的能力,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小项目大情怀、小投资大成效”的独特作用。
党的二十大刚刚召开,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我很荣幸能有这次机会深入参与到乡村振兴一线工作,和村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为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而努力奋斗。”杨雪婧表示,接下来,她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