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省社会主义学院的李宏图走进遵义市播州区新民镇龙丰村,开启驻村旅程。
从办公室“爬格子”到乡村振兴“练兵场”,李宏图心里有些忐忑。“来之前,担心能否快速融入、工作能不能干好。”在与上一任驻村第一书记黄健交接后,他彻底打消了顾虑。
“脚底沾泥,心里才有底。”仅用两周时间,黄健与李宏图完成了工作交接。当驻村工作日志交接到李宏图手上那一刻,扉页上的这句话也深深印在他的心里。
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政策、健全机制,通过精准选派、精准指导、精准管理、精准激励、精准捆绑“五个精准”派强用好驻村干部,让他们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展现新风采。2021年以来,我省分三批次选派9.51万名驻村干部下沉一线。
选得准,才能干得好。
为着力把好质量关口,我省明确驻村干部选派“5项资格条件”和“10条负面清单”,严格实行“三审三查一承诺”机制,严把人选政治素质、能力作风等情况,省、市两级选派人员均为处科级或具备中级职称以上干部,3.1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均为县级及以上单位选派,确保选得优、派得强。
各地各部门严格标准和程序,因村选派优秀干部,做到选优派强、人岗相适。
毕节市以威宁自治县为试点,实行“五人到五村”工作机制,由乡镇(街道)围绕“五种类型村”提出干部需求,县委组织部从县直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应选派农技、财经、政法等干部到村任职;安顺市以普定县为试点,组建“第一书记服务团”,104名驻村第一书记按照所驻乡镇不变的原则,编入产业振兴、乡村治理、优化服务、政策宣传等工作小组,构建起“1+13+N”的上下联动服务体系,实现驻村第一书记从服务一个行政村向服务一个乡镇转变。
坚持县级因需点单、单位按需派人、县级统筹组队,各地按照“党政部门干部驻软弱村、经济部门干部驻薄弱村、政法部门干部驻矛盾突出村、涉农科技部门干部驻产业村”要求组建工作队,推动帮扶供需精准对接。
既要精准派驻,又要持续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小骆,这家监测户只有一人,生病了,是重点帮助的对象;这家是种养殖户,项目补助的申请材料下周就得收齐……”黔西南州册亨县坡妹镇纳力村,原驻村第一书记梁永超带着新任第一书记骆臣贤开始走访群众。
针对部分驻村第一书记没下过基层、缺少基层工作经验的情况,各级加大培训指导力度,让他们知道下去为什么、在村干什么、具体怎么干。
对此,我省明确驻村干部帮扶工作任务,制定第一书记与村党组织书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履职事项清单,每季度印发驻村帮扶工作指引,聚焦不同时段进一步细化重点任务,指导驻村干部精准履职。
在此基础上,各地层层落实、步步深入,因地制宜完善职责清单。其中遵义市红花岗区、余庆县、绥阳县等地聚焦驻村帮扶“一宣六帮”工作职责和选派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帮扶职责、管理制度、服务保障、监督责任、负面问责”和“常规工作、重点工作、专项工作”等指导清单,帮助驻村干部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具体问题,推动驻村帮扶更深更实。
职责清楚了,如何具体开展工作又成了摆在很多驻村工作队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此,我省建立省级示范、市州重点、县级兜底培训体系,采取书记讲给书记听、走村观摩等形式,每年对驻村干部开展至少1次全覆盖轮训。
5年来,各级开展驻村干部培训1300余场次,培训31万余人次。今年6月,省级举办专题培训班,覆盖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帮助熟悉业务、提升履职能力。
优秀的驻村干部是“选”出来的,也是“育”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
为驻村干部划好红线、定好规矩,我省出台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机制,严格考勤,动态调整不胜任不尽职的驻村干部;建立优秀驻村干部培养使用跟踪机制,指导各地定期跟踪了解获省级及以上表彰驻村干部后续培养使用情况等。
黔西南州、铜仁市等地探索驻村干部党组织关系、日常管理、考核评定、绩效评价“四个划转”等有效做法,优化考核评价机制,推动驻村干部真蹲实驻、真抓实干。
六盘水市则通过“月例会、季督查、半年评、年度考”察实考准驻村干部,对不胜任的第一书记实行“召回”调整,督促派出单位选派精兵强将。
各地还积极落实驻村干部工作经费、生活补助、考核优秀等次比例倾斜等措施,激励更多优秀驻村干部担当作为。2023年以来,我省受表彰的全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超过70%获晋职晋级或提拔使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