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尊敬的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今天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就加强气侯变化,南南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可持续发展进行交流和探讨。应对气侯变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南南合作是全球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团结互助,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始终是南南合作的倡导者和忠实的实践者,一贯坚持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侯变化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均资源禀赋较差,气侯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面临严峻气侯变化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一方面加强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开展低碳试点,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施国家战略,加强生态建设,加强适应气侯变化、减灾防灾的基础设施,提高自身适应气侯变化能力,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应对气侯变化、保护环境有机结合。在推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另一方面,中国也将应对气侯变化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些教训以及我们的最佳实践,同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流,相互借鉴,通过南南合作,为全球合作应对气侯变化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从2011年至今,中国政府除对外援助外,累计安排了7.2亿人民币开展应对气侯变化南南合作,主要是支持和帮助非洲国家、最不发展国家和小岛屿国家应对气侯变化。六年来已经签订了25份物资赠送谅解备忘录,LED路灯13800余套,节能空调20000余套,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10000余套,清洁炉灶10000万台,气象卫星收集处理系统一套,还成功举办40多期应对气侯变化南南合作的研修班,培育了数千名应对气侯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范围覆盖了五大洲。今后将持续加强交流,创新培训形式,帮助培养发展中国家应对气侯变化的各类人才。经过六年的努力,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气侯变化领域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更加深入,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促进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意愿也更加坚定。
去年六月,中国政府提交了2020年后应对气侯变化的自主贡献的目标,还主动承担了进一步加大气侯变化、南南合作的力度。这方面的责任和力度,我们在去年的联合国会上和巴黎气侯大会上,中国的领导人都宣布要建立一个200亿人民币的中国气侯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把这个基金作为全球绿色气侯基金外的一个补充资金,主要是用这笔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侯变化的能力,特别是融资的能力。同时也想把南南合作同加强“一带一路”和周边国家最不发展国家和最脆弱国家的合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去年习主席在巴黎大会上宣布我们最近这一两年准备实施十百千项目,在发展中国家要建设10个低碳示范区,组织实施100个减缓和适应气侯变化的项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个培训名额,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产能的合作。
我来这个会议之前刚刚参加了在德国召开的比德斯堡部长对话会,在这个会上大家基本达成共识,就是我们要落实各地的NDC(音),提高各国应对气侯变化特别是减排的能力,首先是要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气侯变化能力,在这一点上大家是一致的。没有发展中国家提高能力,就不可能提高全球应对气侯变化的能力,也不可能实现最终要实现2摄氏度温控的目标,所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能力,这是大家的共识。
第二个共识,在应对气侯变化要实行减缓和适应并重,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能力,特别是预警预报、减灾、防灾这方面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适应气侯变化的能力方面首先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制订规划,制订适应战略,提高它预警预报减灾防灾的能力,这是在适应方面要做到的。
第三,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融资能力。发展中国家应对气侯变化需要得到发达国家和国际社会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因此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融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现在联合国拿出了专门的资金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在这个会上德国政府也准备拿出一笔资金帮助国家提高执行DNC的能力。现在有很多国家和集团也和中国一样要开展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通过这种国际合作,创造一个合作共赢的局面,大家携手应对气侯变化,落实《巴黎协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会和有关国际组织、金融机构一起到发展中国家开展符合当地需要的气侯变化的项目,推动国际社会进一步凝聚共识,以更加有效的行动来应对气侯变化。所以在这个会议期间,我和全球环境基金石井莱穗子一起商量怎么样合作,到发展中国家去做一些事情,帮助他们提高能力,帮助他们提高融资能力,要更多地搞一些培训,搞一些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在这一点,我们非常希望,也欢迎各个机构和我们一起合作。
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的成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