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培育产业集群11个、年产值超642亿元—— 粤黔“4+”模式走出产业融合新路
欢迎来到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个人中心   |  
无障碍浏览
|   适老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西部大开发
五年来培育产业集群11个、年产值超642亿元—— 粤黔“4+”模式走出产业融合新路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美丽珠江浩荡奔流,粤黔两地天生相依。

  自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粤黔两省紧密协作,共同深化以“优势互补、双向互济”为核心的“4+”合作模式,即“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研发+贵州制造、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广东总部+贵州基地”,走出了一条互惠互利、共赢共享的新路。5年来,两地共建99个园区,助力培育产业集群11个、年产值642.25亿元。

  “广东企业+贵州资源”——激发产业活力

  走进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一个年产2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园项目引人注目。在粤黔协作推动下,广东嘉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于2021年6月通过大龙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签约落地。该项目总投资25亿元,主要建设年产10万吨锰酸锂正极材料生产线、年产1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线。

  东企西引激发产业活力,如今的嘉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淘汰传统的50米锰酸锂生产线,转型升级为100米长的锰酸锂正极材料隧道窑及配套的生产线,产能翻了2倍多。

  “广东研发+贵州制造”——赋予“智力”支撑

  湄潭县与珠海市斗门区科技局合作,引进珠海专家团队,共建“新茶饮原料研发中心”。投入协作资金500万元,支持实验室建设和采购先进设备等。

  为推动技术落地,研发中心在湄潭县抄乐镇设立实训基地,珠海专家每月驻点7天,手把手教农户和企业工人掌握关键技术。2024年,带动全县夏秋茶加工转化率提升至82%。目前研发中心已申请发明专利5项,开发的产品覆盖全国30%的新茶饮品牌,成为行业内的“技术标杆”。同时在珠海支持下,全县建成茶园物联网监测点32个,加快湄潭茶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从技术攻关到产能落地,“广东研发”让“贵州制造”兼具高品质与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双方还共建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帮助贵州破解高冷地区水稻种植难题,助力贵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广东市场+贵州产品”——拓宽销售张力

  在黔北山区,遵义尚牛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应江,从事肉牛产业打拼已有20多年,“通过产销衔接,产品直通粤港澳大湾区,今年力争销售育肥肉牛10万余头。”

  在2024首届中国·贵州“黔牛奔粤”产销衔接大会上,广东等地的肉牛产业链企业负责人来到贵州,达成签约合作金额约4亿元。

  “广东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围绕市场端来带动产能端,贵州优质的农产品通过粤黔协作的方式就能源源不断推到广东。”广东省粤黔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筹备组副组长白朝鑫告诉记者。

  2025年4月,在“黔货出山·八仙过海”粤黔协作帮扶促消费“1+8”现场展销对接活动中,152家粤黔企业成功签约,达成15.01亿元产销对接协议。

  “广东市场+贵州产品”有效推动贵品入粤。遵义辣椒、铜仁红薯、关岭牛肉等贵州特色农产品深受广东消费者青睐;5年累计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531个、“圳品”73个,支持贵州企业参加广交会、广博会等,帮助采购、销售贵州农特产品953.91亿元。

  “广东总部+贵州基地”——提升产业“链”力

  遵义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压铸车间,日产新能源汽车充电口面板量达600件。

  作为深圳巴斯巴科技集团在西南地区的重要基地,该公司已建立8大生产车间、20余条自动化产线。利用“广东研发+贵州制造”的合作模式,2024年,该公司产值约3亿元。目前已与国内的20余家汽车制造厂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订单量增长迅速。

  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3县,是贵州通往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门户。2022年4月,贵州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依据协作框架协议,3县作为产业基地将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广东作为产业总部在市场开拓与品牌运营等核心环节发挥主导作用,总部与基地协同发力,成功打造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样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