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科技发展主要成绩
1.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研发体系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属56个科研院所中已完成改革48个,科研机构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人员面向市场的意识、能力明显增强,企业正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成为科研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状况有所改善。
目前,全省共有科技机构210个,其中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05个,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个、863微硬盘研发中心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61个,科技研发体系初步形成。
2.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科技活动产出不断提高
科技投入的增加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支撑,促进了科技事业的较快发展。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0.47%上升到2005年的0.57%,“十五”期间,省级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原科技三项费)共投入3.28亿元,比“九五”增加1.74亿元,增长112.99%。共安排各类科技计划1903项,重点支持农业、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中药现代化、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
科技活动的产出数量、质量不断提高。共发表科技论文41224篇,被SCI和EI收录的论文数由2001年的70篇增加到2005年的167篇;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798项,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395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奖3项;专利申请量7203件,年均增长25.99%,增幅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专利授权量3638项,其中发明专利506项,占专利授权量的13.91%。
3.主要农作物、畜禽品种选育取得进展,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
选育和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63个,其中亩产超800公斤的水稻、玉米新品种各4个,玉米、油菜、水稻自育杂交品种分别占全省种植面积的70%、50%、15%以上;畜禽优良品种筛选出最优肉牛组合3个。2001~2004年共申请农业植物新品种25个,获得授权2个。完成冻胚改良(牛)147.56万头,产杂交牛56.82万头。重点推广了农作物及畜禽品种的配套种养、山地农业节水及中低产田土改良等技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达38.3%。农业科技进步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4.社会发展科技计划的实施,推动了社会进步
“十五”期间,通过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攻关,在喀斯特综合治理、人口健康、公共卫生、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预警等方面安排了237个项目,资助经费5057.39万元,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
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科技进步,对我省人口素质的提高、地方病的防治、生活质量的改善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喀斯特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我省的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交通、建筑等领域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为我省交通、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支撑作用。
5.科技人才数量稳定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科技人才数量稳定增长,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省拥有硕士学位授予点257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目前,全省共有专业技术人员73.5万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从2000年的24.7%增长到2005年的30.6%,高级专业职称人员增长较快。选拔出102位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评选出334名省管专家,引进了一批国内外专家在我省从事研发工作,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为科技研发提供了人才保障。
6.科技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科技合作交流日益增强
制定了《贵州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贵州省专利保护条例》、《关于我省省属转制科研机构试行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专利管理工作的意见》,修订了《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条例》、《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科学普及工作得到加强,全社会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通过省院、省校科技合作,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上明显提高,以各种方式引进了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了我省的产业技术水平。科技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日益增强。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成绩
1.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发展总量和速度呈持续稳定上升趋势
“十五”期间,经过资格复审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01年的99家,发展到2005年的187家,年均增速17.2%。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出口交货值、产品销售收入以年均17.89%、19.33%、47.98%和18.77%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末,实现年总产值、增加值、产品出口交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61.75、57.76、13.38和134.3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9.61%。
2.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从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构成结构分析:2005年,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2.64%、27.70%、16.02%、1.09%和2.44%。“十五”期间,产业比重变化明显,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比重逐年提高,主体地位突出。
3.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地位显现
从产业规模分析:2005年,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值的比重达96.36%。医药制造业尤其是中药现代化产业,是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占经济比重最大的产业,2005年,实现产值85.3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6.76亿元,成为支撑贵州工业发展的支柱。
4.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布局呈现聚集态势
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贵阳、遵义和安顺地区。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南航天高科技工业园、医药工业园产业群、贵阳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集中了全省90%的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5.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23.38亿元、产品出口创汇1.57亿美元、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337.9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5.76亿元、上缴税金17.01亿元、招商引资资金25.26亿元、引进高新技术项目76项。江南航天高科技工业园“十五”期间累计实现民品工业总产值92.92亿元,其中新产品产值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4.98%;新产品项目数为437项。园区形成了新能源(化学物理电源)产业、精密机械基础件产业、电子元器件产业、微特电机产业、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家用电器及零部件产业等若干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群。
6.具有贵州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以新型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微硬盘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群;
——以大型通用装备、部件为主的机电一体化产业群;
——以新型能源材料、钛、铝、镁、锰等金属材料、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磷及磷化工等为主的材料产业群;
——以民族药和新型药为主的中药现代化产业群。
7.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在技术储备方面,“十五”期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的高新技术成果132项,其中:电子信息42项;新材料37项;先进制造与装备20项;生物医药9项;新能源13项;环保工程6项;其它产业和领域5项。2005年,贵州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产品产值43.04亿元。
8.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到“十五”末,已建设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2个,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联网,开展园区企业与科研机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贵州省新材料技术创新基地与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联合振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汇通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组建新材料产业发展技术服务平台;“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实现了我省在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零的突破”;依托南方汇通微硬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了国家863微硬盘研发中心。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1.面向经济建设,加强重点攻关
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针对重点领域的技术瓶颈,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成果,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2.整合科技资源,搭建研发平台
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建设国家级、省部共建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产业化基地,搭建了科技研发平台,改善了科研条件,凝聚了一批科技人才,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提高我省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加强科技合作,提高创新效率
通过与中国科学院、重点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强合作,开展联合攻关,有效地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迅速提升了我省科技研发的水平,提高了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能力和实力。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我省承担国家科技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经费资助1.71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8.5倍。
通过加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较快掌握一些先进技术,缩短探索时间,减少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4.加大科技投入,保障科技发展
加大科技投入,增设科技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对科技的投入,改善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科研活动产出数量、质量明显提高,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促进了科技的快速发展。
5.注重队伍建设,奠定创新基础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人才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引进各类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数量稳定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尤其是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数量得到较快增长,充实了科技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6.以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聚为目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十五”期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以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目标,整体上采取速度发展战略,正在发展成为我省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直接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投入比较分散,重点不突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度不高,未能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形成应用基础研究、中试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创新体系;科技经费投入低,渠道单一,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57%,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基础条件总体薄弱,资源分散;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重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少;科技发展未能突破体制与机制的障碍;市场主体缺乏知识产权意识,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转化率低;科技人才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科技领军人物缺乏;科技发展环境较弱、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总体协调和有效引导;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规模小,产品产业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较差,园区的技术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不足,缺乏风险投资的资金和有效的运行机制;科研生产集成创新和产学研产业化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
二、“十一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
(一)科技发展环境
当前科技创新呈现出群体突破态势;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原始性创新地位日益突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科技与经济的相互影响日益增大;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国际科技合作日趋紧密;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地位日趋突出,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由于未来科技所引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科技发展将呈现出对经济社会全面推进的态势。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及我省科学技术大会的相继召开,使全省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为我省今后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已成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了较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科技发展的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这为“十一五”期间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五”是我省总体实现小康的关键时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后发效应,实施科技先导战略,通过科技的优先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迫切需求,这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我国、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快速发展。
在世界各国日益重视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背景下,微电子技术向系统集成发展;计算机技术朝多媒体、智能化发展;网络技术向多业务、高性能和大容量方向发展;软件技术呈现组件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特征;通讯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光通讯技术成为通讯技术的主流;视频、音频产品数字化;显示技术向大屏幕、平板技术发展。
新材料技术已经渗透到电子、汽车、机械、家电、医疗、服装、军工等各个行业。先进电池材料产业在我国有市场和制造成本的比较优势,国外的电池及电池材料产业向中国内地转移;传统硬质合金行业利用高新技术进行了全面改造,国外硬质合金企业纷纷抢占我国国内市场,国内硬质合金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复合材料总的趋势是产量持续增长,品种不断增加,在基础设备、风力发电、建筑、电子、交通运输及光缆加强芯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化工新材料精细化率不断提高,超高温高压、超临界、超微量技术逐步得到应用;纳米新材料正朝着高性能、多功能、复合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先进制造技术及产业向系统化、集成化、网络化和虚拟仿真方向发展。主要趋势特点:设计技术现代化;成形制造技术向精密成形或净成形方向发展;加工制造技术向超精密、超高速方向发展,形成新一代制造装备;制造技术学科界限淡化,各种技术相互渗透、虚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生产模式不断发展;装备制造带动电子、信息、材料等产业的集群发展已成为发达省区的重要战略。
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随着研究开发和产业环境的改善,新品种的上市将有所加快,国际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使我国面临接收制造和研发能力转移的机遇。“十一五”期间,利用优势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优质、高抗、安全的农业动植物新品种、开发生长发育调节剂、生物农药、畜禽疫苗、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等。
近年来国内外煤化工发展呈现: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产品以及煤化工特有化工产品,依托煤炭资源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采用不同煤转化技术,在能源梯级利用、产品结构方面对不同工艺优化集成;强化对煤气、合成尾气、煤气化及燃烧灰渣等废物和余能的利用。煤磷深加工由“原料产品废物”工业模式向“原料产品废物产品”的循环模式转变。
三、“十一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围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个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坚持“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科技发展方针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加强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支撑和引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二)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立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公众的科学素质有所提高,科技人才队伍得到较快发展;科研机构得到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与共享机制基本形成;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步形成,军民两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并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成果转化率、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率和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在西部地区位次有所提升。
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左右,2010年达到500亿元左右,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2010年达到190亿元左右,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
2.主要指标
——科技投入持续增长,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2%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科普专项经费达到人均0.15元,万人研究与发展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到3.7;
——建成3~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建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0~40个企业技术中心;
——专利申请量保持10%的年均增长率,专利授权量保持5%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000项左右,其中发明专利占30%左右,科技论文数量年均增长3%,引用率有明显提高;
——初步实现我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点企业等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大型科学仪器的开机率达60%以上;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十五”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15%,达到400家左右,实现产值超过5亿元以上的企业20个;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
四、“十一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部署
围绕我省“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及需求,结合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有效集成技术、资金和人才,实施重大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撑优势产业的形成及发展。“十一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将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重点部署:
(一)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技术集成攻关
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民族药业、特色优势产业等领域中的应用技术攻关,实现产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强制造业中信息技术、新材料应用技术的集成攻关,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加快煤、磷、铝等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的多学科攻关,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相关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的集成研发及应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及增值率。
针对人口健康、公共卫生及安全、环境等领域的科技需求,特别是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特色优势农林产品生产及安全、重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技术等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约束问题进行攻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加强软科学尤其是管理科学的研究,为科技、经济发展和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决策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面向经济发展重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需求,面向广大农村,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加强主要农作物和畜禽优良新品种的培育和示范推广,注重农业配套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提高特色农林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技术水平,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烟酒、能源矿产、原材料、民族制药、特色食品等产业,加快先进技术、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再创新,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和现有基础,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业、优势生物技术、煤磷深加工及综合利用、资源节约型技术与新能源等领域,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缩小与国内外的差距,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
加快推进军民两用技术的转化,支持企业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技术领域、产业领域的交叉集成,培育新的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园区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四)保持重点学科领域持续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在重点学科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基础研究,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加快知识产权的创造,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增加技术储备,保持重点学科领域的持续发展。
优化学科布局,加快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平台和团队的建设,围绕重点学科领域和重要发展方向,推进“科研-开发-产业化”创新链的形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五)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研机构改革,壮大民营科技企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建设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及转移体系;加快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有效服务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社会化、网络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管理,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凝聚和使用科技人才,加强科研人才团队建设;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落实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政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真正形成有利于合作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氛围。
五、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
(一)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1.信息产业
(1)新型电子元器件设计制造技术
(2)新型信息存储产品核心技术
(3)新一代数字视频通讯技术
2.装备制造业
(1)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技术
(2)大型装备的模块化、网络化设计制造技术
(3)零部件的精密制造加工技术
(4)清洁生产技术
3.材料产业
(1)铝、钛、镁、硅等高纯材料、合金材料的冶炼及应用技术
(2)复合材料(聚合物、金属、非金属)的制备与成型技术
(3)精细化工产品(磷、煤、植物化工等)生产及应用技术
4.中药现代化
(1)民族药产品的重大工艺创新及新药研发
(2)药用资源的保护、开发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3)药用植物功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
5.农业
(1)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玉米、油菜、水稻、马铃薯)创新及配套技术
(2)主要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
(3)中低产田土壤改良综合技术
(4)农业高新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
6.特色食品及其他优势产业
(1)名酒重大工艺创新
(2)名烟重大工艺创新
(3)特色生态农林产品深加工技术
(4)特色食品工业开发新技术
7.能源与资源
(1)原材料生产、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
(2)生物质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
(3)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
(4)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探及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5)火电厂降低煤耗及粉煤渣综合利用技术
(6)煤矿瓦斯综合利用技术
(7)磷石膏高效、大宗利用技术
8.环境
(1)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
(2)工业“三废”、城市垃圾的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
(3)环境污染监测、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9.交通、建筑与城镇化
(1)智能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
(2)城镇化科学规划
(3)新型建筑结构与节能省地型建筑设计技术
(4)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开发应用
10.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
(1)人口生殖健康技术
(2)重大疾病及地方病防控技术
(3)气候、地质灾害预警、监测及防治技术
(4)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技术
(5)煤矿重大突发灾害事故预测、预警与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与装备
(二)科技发展重大专项
1.能源开发与节能
促进常规能源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开展煤炭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新能源,发展新的节能技术。重点研究:
(1)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重点开展煤炭中有害元素(硫、汞、砷等)的赋存状态及脱除技术、煤系固体废弃物(粉煤灰、煤矸石等)资源化技术、煤层气勘探和抽采及高效利用技术等研究;加强煤气化羰基合成、煤液化等煤化工关键技术攻关,开发煤化工新产品,推动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及产业化。
(2)生物质能源
对贵州生物质能源资源进行调查,掌握小油桐、芭蕉芋等的分布、储量、适应性及主要经济性状;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综合集成实用配套的丰产栽培技术。重点开展小油桐提纯、转化和芭蕉芋酒精发酵的工艺及应用研究,研发生产废料综合利用技术。为生物质能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3)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推广
围绕原材料生产、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开展相应的节能降耗技术的集成研发,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耗指标。
2.新型电子元器件
开发高频化、微型化、无铅化、低功耗、复合化和多功能的新型片式电子元器件,重点在芯片制造技术,多芯片、多层组件设计制造技术,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焊接、粘接技术和封装材料及技术的研发等方面实现突破。重点开发以下产品:
(1)表面贴装元器件
(2)敏感元器件和传感器
(3)新型电力电子器件
(4)片式机电组件
(5)特种电子元器件
3.信息存储产品
重点对高密度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存取控制技术及磁记录系统可靠稳定性技术等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开发和生产高密度、大容量的新型信息存储系列产品。
4.关键零部件及成套装备
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利用军工技术优势,通过技术集成,增强大型成套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能力。
(1)无人机
研发新一代无人机及无人机对地观测系统,重点突破长航时技术及远距离控制技术;开发数据获取、无损压缩、宽带数据传输及数据产品加工技术。实现并扩大无人机的行业应用。
(2)大型技术装备研发
研发特种大功率液力变速器、智能测控系统、高可靠特殊机械装置、采棉机等大型技术装备。重点突破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关键材料及其精密制造加工、关键零部件及基础件的制造技术、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提高大型装备的研发、制造竞争力。
(3)汽车零部件
依托我省已有的产业、技术基础,开发汽车密封条、散热器、汽车门锁总成、门窗升降装置、雨刮器总成、汽车电子产品、涡轮增压器、独立悬挂、电动车桥、轮胎等汽车零部件。形成汽车零部件的产业聚集及可持续发展。
5.有色金属、合金材料及制品
开发高性能有色金属合金材料及制品,重点解决铝、钛、镁等高性能合金材料的冶炼及成型加工技术,解决镓、铝、钛的提纯技术。延长有色金属合金的产业链。重点研发:
(1)镓、铝、钛等高纯材料
(2)铝、钛、镁等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制品
6.新型复合材料及制品
以高性能聚合物结构材料开发为重点,发展新型复合材料;重点解决无卤阻燃技术、微孔发泡技术、超微粉体改性聚合物技术及复合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在轿车、家用电器、特种包装等领域研发新一代的聚合物材料及制品。重点研发:
(1)高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制品
(2)无卤阻燃聚合物材料
(3)电石法聚氯乙烯及其改性材料
7.电子功能材料及精细磷化工产品
以材料的提纯技术、复配协同技术、无铅化技术为突破口, 重点研发和制备导电绝缘浆料、特种电池材料、多晶硅等电子功能材料;以材料的电渗析法、结晶法等净化精制技术和精细磷化工产品的制备及应用技术为突破口,重点研发和制备电子级磷酸、磷系阻燃剂、高纯三氯氧磷等精细磷化工产品,推动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形成。
8.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
针对喀斯特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石漠化,加快建设和完善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知识体系与技术体系,形成产业化应用体系和综合监测评价体系,开展生态修复与林灌草的种植技术、商品林培育技术、水资源开发与配套节水农业技术、草场建设及草地畜牧业配套技术、山地保土培肥与农作物增产技术、农村能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技术等的集成攻关。推动以毕节试验区、清镇示范区等为代表的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经济区试验示范。
9.资源勘探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加强资源勘探及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展优势资源的勘测技术、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的研发,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重点研发:
(1)优势资源的地物化遥快速高效勘察及矿床定位预测技术
(2)低品位矿采选冶关键技术及装备
(3)矿石伴生有用元素提取的关键技术及装备
(4)磷石膏、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10.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种植技术
采用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具有优良性状和品质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应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促进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重点研究:
(1)优质、高产、多抗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新品种各2~3个
(2)农作物配套种植技术的集成和推广
11.畜禽新品种繁育及配套养殖技术
采用传统繁育技术与胚胎移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繁育具有优良性状和品质的主要畜禽新品种,加快相关配套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利用高新技术促进畜禽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重点研究:
(1)牛羊猪鸡等品种的改良繁育技术
(2)主要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12.特色农产品生产及食品安全
开展对辣椒、茶叶、蔬菜、马铃薯的品种选育、无公害生产、深加工及质量监测技术研究,推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保障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及安全性,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重点研究:
(1)辣椒品种选育及其制品的无公害生产及质量监测技术
(2)精品茶叶无公害生产及质量监测技术
(3)蔬菜的无公害栽培及质量监测技术
(4)马铃薯品种选育及深加工中的关键技术
13.新药、民族药产品
开展贵州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应用研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民族药及大品种开发、创新药物及新剂型的研发。重点在民族药(材)功效成分的筛选、提取、分离、纯化和药效确证等方面取得突破,制定规范的原材料、产品质量标准,研发出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民族药产品。
14.地方性氟砷中毒的防治研究
加强地方性氟砷中毒综合防治研究,重点研究和解决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防治的关键技术。着重开展:
(1)氟砷中毒环境致病因素及流行因素变迁研究
(2)氟砷中毒分子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研究
(3)地方性氟砷中毒治疗研究
15.名酒、名烟产品
开展酿酒有机原料和烟草的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加快名酒、名烟工艺创新,对酒糟和烟草进行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增强名酒、名烟的市场竞争力。主要开展:
(1)1~2种红高粱新品种、3~5个烤烟新品种的培育
(2)名优酒生物发酵工程创新与应用
(3)名优酒香气、香味特征及功能组分研究
(4)烟叶醇化发酵工艺创新及烟草新用途
(5)卷烟烟气技术
16.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围绕喀斯特环境与综合治理、原材料新材料、中药现代化、机电一体化、信息、农业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目标,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共享机制,完善服务体系。
(1)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
(3)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资料共享平台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及重大专项
1.电子信息领域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战略性产业和核心技术,促进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信息产业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跨越发展。
依托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建微硬盘研发中心;建设微硬盘、新型电子元器件、新一代数字通讯视听等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以新型电子元器件、硬盘产品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品,逐步向以光电、数字化技术核心为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方向发展。
重大专项:
(1)存储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硬盘系列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半导体存储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2)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视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新型片式器件系列产品
——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系列产品
——通讯控制成套设备
——通讯终端产品开发
——数字电视
(3)软件及特色数据产品开发
——开放源代码应用软件
——嵌入式软件
——成套设备智能控制软件
——卫星及航空遥感数据产品
2.新材料领域
重点利用贵州的矿产、能源优势,做大做强以海绵钛、钛锭、钛合金、高性能铝合金、高纯电解锰等产品为重点的材料工业,延长相关产业链;扩大纳米材料在涂料、橡胶、陶瓷、日化、电子等行业的应用;以高性能聚合物结构功能材料开发为重点,发展新型复合材料;在形成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锰酸锂、聚合物电池;在金属合金材料、新型聚合物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新型化工材料领域形成产业化。
重大专项:
(4)铝、镁、钛、锰金属材料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
——铝、镁、钛、锰合金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
——2万吨海绵钛的产业化
——钛合金及板材的开发及产业化
(5)改性聚合物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扩大弹药包装箱的生产与产业化
——改性农用棚膜的开发与生产
——专用聚氯乙烯及氟氯烯烃的开发
(6)新型能源材料、其他结构及功能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功能超微细粉体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
——电子浆料的开发与产业化
——特种陶瓷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
——锰酸锂、聚合物电池的开发与生产
——动力电池的开发与生产
3.先进制造业领域
利用我省011、061、083基地和地方制造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和技术扩散性强的特点,加强产品创新。通过自主发展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提高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大型成套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良性互动。
重大专项:
(7)航空航天及基础零部件产业化
——通用无人机的开发与生产
——民用航空发动机及基础零部件的产业化
——卫星通信天、视、馈接收及转发系统的开发与产业化
(8)现代通用机械成套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
——采棉机及成套产品的产业化
——挖掘机、装载机等新型工程机械的开发与生产
——数控设备的开发与产业化
——物流成套设备的产业化
4.优势生物技术领域
“十一五”期间,我省优势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和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贵州民族药品牌,全面提升我省的优势生物技术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对优势生物资源进行深加工的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重大专项:
(9)农业与食品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病虫害上的防治与应用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新品种培育及重大疫病防治上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食品深加工上的应用
(10)生物与药业
——创新药物的研制及产业化
——新工艺、新剂型药物的研制及产业化
——地道中药材GAP种植技术与中药材中间体提取技术的研发及生产
——优势菌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产业化
——香精香料系列产品的研发及生产
5.煤、磷深加工及综合利用
依托贵州能源、煤炭资源优势,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走集约化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发展煤化工,推进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逐步建设5个特色“循环经济”型的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形成贵州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焦炭、焦油加工产业;综合利用焦炉气生产甲醇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贵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依托省内大型强势磷化工企业,发展磷化工高新技术产业,以湿法磷酸净化精制高新技术为突破口,向磷资源的深度加工和高附加值和精细磷化工产品发展,形成具有贵州特色、高效益的磷化工产业链。
重大专项:
(11)煤及煤化工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
——专用焦碳的生产及产业化
——焦炉气加工碳液化学产品的生产与利用
——年加工230万吨焦油生产系列化学产品
——煤气化直接合成甲醇、碳基合成醋酸及深加工系列产品
——燃煤尾气中二氧化硫的回收利用
——年产20万吨二甲醚清洁能源
(12)磷及磷化工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
——湿法磷酸净化技术产品的产业化
——功能型磷肥品种的产业化生产
——专用型、功能型精细磷化工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
——磷矿伴生的氟、碘、硒土金属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黄磷尾气生产碳液化学产品
——黄磷炉渣及磷石膏生产建材产品的产业化生产
——低品位磷矿的开发与利用
6.资源节约型技术与新能源领域
发挥贵州的资源优势,利用资源节约型技术,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生态环境,建立能源资源技术支撑体系,逐步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促进常规资源循环式利用与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使我省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持续发展。
重大专项:
(13)煤层气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煤矿瓦斯开采、回收与综合利用
——煤层气的收集与产业开发
——煤焦油的采集与综合利用
——资源节约型技术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与应用
——小油桐生产生物柴油及其深度开发
——农用淀粉转化乙醇的生产与利用
——废弃油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煤矸石发电先进技术的应用
——发电及送变电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电石乙炔法PVC深加工及电石渣的综合利用
——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
——节能技术在电力、水利、建筑和工业废弃物中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铝渣、矿渣等大宗工业废弃物建材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的开发
六、“十一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有利于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突出区域特色,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指导和协调以地方为主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结合本地优势和特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
制定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及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制定鼓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政策,支持企业对引进的关键技术和装备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外围专利,提高产出效益;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吸引国内外科技力量以各种形式进入企业,使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共同组建技术开发机构,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制定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扶持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科技信息中心等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
重点支持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二次创业”,实现从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从外延式(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发展向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内生动力)发展转变,推动产业发展由小而散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向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建立军转民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提高装备制造业研发水平和生产能力。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园区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奠定集成创新的基础,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公益类科研院所面向经济、面向市场的服务能力,适当增加部分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的人员编制;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集聚、知识传播和技术服务方面的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强化县(市、区)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县市科技管理机构的作用,加强县市科技信息网、科技服务网络等的建设和科技培训工作,推进县市科技试点和示范,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
(二)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协调各职能部门突破条块分割障碍,对科技条件资源进行重组和系统优化,推动全省科研设施的共建与共享。
制定科技条件资源共建、共享措施,促进科技设施、科学数据文献、大型科学仪器的共享,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实现区域联网,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三)加强合作创新,推进成果转化
通过联合建立国家、省部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基地,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提高我省科技研发水平。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集成技术、资金和人才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在某些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的引进,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建立面向农村的科技服务机制,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认真落实《贵州省科学技术资金投入管理条例》,确保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
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完善投入方式。减少交叉重复,新增的财政科技投入集中管理;增加科普、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方面的经费投入;围绕重点,集中投入、持续投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评价及考核机制,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改革完善科技投入的方式,引导企业增加研发资金投入,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基金。
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上市融资、风险投资为支撑,吸纳国内外各方面资金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争取设立政府投入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金,支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创建风险投资基金,以贵阳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为依托,形成省市共建的风险投资机制,推动风险资金扶持和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五)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吸引科技领军人物
改革科技人事制度,保证科研机构的用人自主权,建立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机制。
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和分配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专利法关于职务发明创造的奖励和报酬制度,调整科技奖励方向和重点,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在实践中锻炼、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专家型的领军人物。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和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人才到我省开展科研工作;加快培养一支适应我省科技事业发展需要的、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建立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在内的利益驱动机制;积极推行股票期权、年薪制、技术入股等激励措施;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实行技术发明人、企业管理者、职工持股控股办法,允许在产权结构中保持一定比例的创业股、管理股、技术股和职工持股;完善科研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体系。改革和完善职称评聘制度,推行岗位职务聘任制、项目责任制、首席科学家制,形成能上能下的机制。
(六)加强科技管理,完善科技法规与政策
强化政府在科技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加快《贵州省科技进步条例》等科技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解决政策缺项,推动科技进步。
重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制度创新,推进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等多种服务形式,探索长效服务机制,构建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
成立贵州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领导小组,确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统筹协调和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按照市场需求,实施集中投入、重点支持,确保重大专项的有效实施。
加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七)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实施
加强知识产权相关政策制定,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合作创新中的作用。
加强专利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增强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意识,逐步提高其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护知识产权持有者的合法权益,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领导决策人才的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和管理能力。
(八)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培育创新文化
实施全民科学普及工程,重点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青少年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建立科普信息网。
充分利用各种公共媒体、科普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尊重知识、关心科技、关注创新的氛围和文化环境。
充分发挥各类科研机构在科学普及中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面向社会开放,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目 录
一、“十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1)
(一)科技发展主要成绩…………………………………………………(1)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成绩………………………………………(2)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4)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5)
二、“十一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5)
(一)科技发展环境………………………………………………………(5)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6)
三、“十一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体思路………………………(7)
(一)指导思想……………………………………………………………(7)
(二)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8)
四、“十一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部署……………………(8)
(一)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技术集成攻关……………………(9)
(二)面向经济发展重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9)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9)
(四)保持重点学科领域持续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10)
(五)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10)
五、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10)
(一)科技发展重点领域………………………………………………(10)
(二)科技发展重大专项………………………………………………(12)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及重大专项………………………(16)
六、“十一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障措施……………………(20)
(一)突出区域特色,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20)
(二)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21)
(三)加强合作创新,推进成果转化…………………………………(21)
(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投入效率……………………………(21)
(五)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吸收科技领军人物…………(22)
(六)加强科技管理,完善科技法规与政策…………………………(22)
(七)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实施……………(23)
(八)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培育创新文化……………………………(23)
附件一 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表
附件二 “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项目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