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无障碍
  • 关怀版
  • 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改 > 建议提案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202号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黔发改提复字〔2022〕120号)
打印 关闭 【字号: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202号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

黔发改提复字〔2022〕120号


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

农工党贵州省委员会提出的《加快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赋能贵州双循环经济格局的提案》收悉。我委会同相关单位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加快推进主通道建设”的建议

一是强化物流枢纽建设。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经贸〔2018〕1886号)文件,我省贵阳市被列入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名单,遵义市被列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名单。其中贵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列入2020年度建设名单。“十四五”期间,我委将重点推进贵州省物资现代物流集团牛郎关物流园区、改貌铁路物流中心、贵阳铁路口岸和贵阳传化公路港为核心的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以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为重点,联动贵阳综合保税区和贵阳北部物流集聚区,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清镇市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和湖潮铁路货运基地为重点,联动贵阳西部商贸集聚区,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为重点,联动贵阳东部物流集聚区,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以贵州遵义黔北物流新城和阁老坝铁路货场为核心,联动黔北经济协作区,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安排部署,我委已将贵阳生产服务型和遵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等2个建设方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以来,我委共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276万元、安排省预算内资金700万元,支持贵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2个项目建设,下步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统筹安排省预算内投资、“四化”基金和信贷资金等加大对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经商省交通运输厅,目前省交通运输厅正在加快全省货运枢纽规划建设,优先整合存量园区(站场)资源,加强大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的统筹规划布局,重点依托贵阳、遵义2个国家物流枢纽节点城市,大力推动全省通用集散型、多式联运型货运枢纽建设。按照贵阳、遵义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定位,结合“西部陆海新通道”线位走向,大力推进贵阳铁路枢纽都拉营新建货运场站专用线项目、改貌公铁物流园、遵铁多式联运物流园等重点企业建设,深化多式联运示范效应,大力发展公铁联运枢纽。二是强化多式联运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目前省交通运输厅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实施方案(2022 —2025年)》,统筹指导全省多式联运工作有序推进。省商务厅正在加快推进贵州现代物流网建设,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汇集人、车、货、仓等物流要素,并促进要素间的高效匹配,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三是加快推进陆港、口岸等设施建设。省商务厅紧紧围绕“一主两翼多辅”通道建设总体要求,依托沿线国际货运场站建设,大力推进多式联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我省黔粤班列、陆海新通道班列开行提供便利。推进贵阳改貌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设,铁路专用线于2022年2月25日起具备开办集装箱货运业务条件;贵阳都拉营国际陆海物流港正式开通运营,组织指导都拉营国际物流港开行直发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积极推进贵阳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设,并于今年6月1日通过海关验收,为陆海新通道班列提供通关保障服务;加紧推进贵阳国际陆港建设运营,实现沿海港口功能在内陆的延伸,促进贵州由“三不沿”到“三临近”转变;积极推动提升航空口岸功能,在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开展“一局四中心”项目建设;推动水运口岸规划建设,会同相关单位调研望谟蔗香码头、贞丰白层码头及水运航道情况,研究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指导贵阳加快开阳港区建设,推进思南港基础设施建设。

二、关于“提高通道运输组织与物流效率”的建议

一是贯通公路设施通道主动脉。全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达8280公里,出省通道达25个。根据“西部陆海新通道”布局,涉及贵州共有6条高速公路通道,其中,东线通道:重庆-松桃-铜仁-柳州-防城港于2019年全线贯通。中线通道:兰海国高通道,即重庆-贵阳-都匀-河池-南宁-防城港于2009年全线贯通;银百国高通道,即重庆-道真-瓮安-贵阳-罗甸-百色-南宁-防城港于2016年全线贯通;新增路段,即重庆-遵义-贵阳-平塘-南宁-防城港于2018年建成通车,重庆至遵义段(贵州境)扩容工程119公里计划于2022年底前建成,贵阳至平塘国家高速公路176公里正开展项目前期工作。西线通道:建成路段,即成都-泸州-毕节-安顺-望谟-乐业-百色-防城港,其中贵州境路段全长420公里,除省界红水河段9公里计划2022年开工建设外,其余路段已于2019年全线贯通;新增路段,即成都-泸州-古蔺-金沙-贵阳-罗甸-南宁-防城港,其中贵州境内路段全长320公里,路段中贵阳经金沙至古蔺高速公路项目130公里计划2023年底前建成。二是提高通道运输组织与物流效率。省商务厅持续推动开放通道班列运行,积极培育通道运营平台,支持陆海新通道运营贵州有限公司、贵州省多式联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平台公司参与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营组织工作;指导通道运营平台企业围绕黔粤主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开行贵阳都拉营、贵阳改貌、黔南瓮马铁路至钦州、湛江等港口的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组织中老铁路与中欧班列衔接测试,持续加大力度支持我省企业利用通道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加强与北部湾等港区合作联动,为全省外贸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便捷通道,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单一窗口”服务水平,持续加快标准版功能推广,保持主要业务全覆盖,完成9610、9710等新增业务的升级开放。2022年上半年共收到和处理各类企业问题1250个,货物申报、舱单等主要业务覆盖率持续保持100%,目前电子口岸中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项目集成了货物申报、跨境电商、税费支付、金融服务、出口退税等 19 项功能,实现企业一次申报、一个平台反馈、申报数据多部门复用,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标。省能源局不断完善路地企联络机制,积极畅通沟通渠道,切实增强北部湾港等港区班列发运,截止6月30日,开行北部湾班列26列,已争取铁路运价下浮30%,下一步将持续做好北部湾班列开行,力争全年开行班列50列,并争取运价下浮更大优惠。三是加强信息产业生态圈建设。贵阳海关正在积极推进在贵阳龙洞堡机场申建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加强与沿线海关紧密联系,推动信息交互共享,共同研究出台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政策措施,支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拓展,参与推动口岸管理部门间数据和信息共享,完善信息互通、联防联控、联合监测等合作机制。

三、关于“推动通道降低成本、优化服务”的建议

一是着力降低通道运行成本。制定印发《贵州省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优化公路收费、落实精简铁路货运杂费、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税收优惠、拓宽融资渠道等12条具体政策措施,全力降低物流成本。省能源局着力抓好铁路运输相关工作,深化路企联系机制,协调保障运力,积极帮助企业协调铁路运费优惠,同时聚焦铁路运输痛点、难点,积极推动“公转铁”和“专用线”建设,优化全省铁路运输网络。2022年上半年,铁路部门对贵州地区运价下浮项目243个,涉及运量1352.9万吨,下浮金额达3.9亿元。成都铁路局贵阳办事处严格落实精简铁路货运杂费项目,近年共计取消铁路杂费15项,运杂费迟交金由千分之三调减为千分之一,2022年上半年累计优惠铁路运杂费39528万元。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印发了《贵州省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实施方案》,明确从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采取分路段、分时段、分车型(类)等方式,在全省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进一步降低货运车辆物流成本。二是深入推行“一单制”。经商省商务厅,目前已将“贵阳国际陆港—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铁路运输径路纳入中远海集运订舱系统,具备签发海运提单条件。2022年6月28日、7月15日依托贵阳国际陆港组织进行班列开行测试,已开具三份海运提单,初步实现了铁路与海运规则的对接。下步将积极对接港口企业、船公司、铁路部门等,推动通道班列运营企业开展“一单制”全程物流服务。三是加快推进“一货两标”互认。省能源局正积极向相关路局收集、汇总货物运输品名和危险货品名录,待完成后,与海关共同协商“一货两标”互认的有关事宜。四是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贵阳海关持续深化业务改革提升监管效能,通过整合优化通关流程,建立完善压缩整体通关时间常态化监控分析工作机制,深入推广“提前申报”“两步申报”“多证合一”“注销便利化”等改革措施,积极参与支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建设,推进全流程无纸化建设,在主要进境口岸设立农副产品“绿色通道”,持续促进提升通关效率。2022年1-6月,贵阳海关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11.07小时、0.58小时,较2017年分别压缩87.53%、92.58%,远超国务院要求的50%压缩比目标。

四、关于“构建通道融合开放发展新格局”的建议

一是加快推动通道经济发展。省商务厅积极帮助企业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不断拓宽市场渠道,积极构建通道融合开放发展新局面。夯实外贸产业基础。充分结合各地实际,围绕特色农产品、新型材料等出口型产品开展对口帮扶城市定点招商,围绕十大优势特色出口产品和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培育。巩固磷肥、白酒、轮胎传统优势,培育锂电池新材料、电子信息产品、特色农产品出口新优势。深入实施“内转外”(内贸转外贸)计划,培育本土外贸企业。支持建设贵荟馆省外仓,计划用三年时间,引导企业在省外重要目标城市建设集展示、宣传、销售、消费体验、产销对接、商贸撮合等功能为一体的贵荟馆省外仓32个,帮助贵州优质产品开拓省外市场,2022年将开展首批杭州、广州、深圳、东莞、中山、佛山、珠海、惠州等8个城市的贵荟馆省外仓建设。发挥展会平台作用。积极借助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境内外重点展会平台“走出去”开展各类招引外资、专题推介活动;充分发挥香港活动周、贵洽会、数博会、酒博会、全球贵商大会等省内重大活动平台投资促进功能,开展精准招商;积极推动跨境经贸对接洽谈,支持基层开展小分队招商等投资促进活动、专题推介活动,争取推动一批外贸外资项目落地、开工、投产,强化成果转化。支持省内企业自行参加境外线上线下展览会及境内举办的国际性展览会,鼓励行业商协会组织企业参加线上国际贸易对接会等,组织省内企业参加第131届广交会,做好参加2022年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第十三届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准备工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2022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秋季)、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第132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第6届南博会暨第26届昆交会等国内展会项目,给予展位费减免支持;重点推动企业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加强我省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省文旅厅坚持以国际化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高品质开发旅游新业态,打造全域旅游“双一流”目的地,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整合力和提升力,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同时持续做好国际文化旅游交流合作相关工作,继续扩大与新加坡、东盟国家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合作成果,力争合作开发旅游项目,合力推出精品旅游文化产品和国际旅游线路,在此基础上,加强国际化招商,争取做好新加坡、东盟国家文化旅游企业招商引资,做好成渝地区、北部湾地区的文化和旅游推介活动,促进共同打造文旅联动产品,资源互补,做大区域性文旅合力产品优势,共同推动文旅事业良性发展。二是夯实贸易产业基础。省农业农村厅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的部署要求,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印发《贵州省2022年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方案》,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力争2022年度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9%以上。强化基地建设,传承贵州传统民族特色食品制作工艺,大力发展“粮变粉”“椒变酱”“肉变肠”“果变汁”等特色初加工食品生产,开展贵州特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典型推介工作,遴选推介宣传300个贵州特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典型。统筹抓好农产品初级和精深加工,举办农产品加工业“科企对接”活动,163家企业成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23家科研单位、50位相关领域科研专家达成合作意向。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补短板项目,安排资金1000万元支持22个加工企业与全国农产品加工方面的科研机构合作项目。强化加工型龙头企业培育,印发《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工作的通知》,开展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工作,力争2022年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达1200家。三是强化国内外产业合作项目承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积极围绕十大工业产业,系统推动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全力提升产业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双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培育打造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富有贵州特色、契合时代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交叉融合,全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与原材料供应、设计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领域融合应用,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建材、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与服务业融合,加快行业服务化转型,提升产品功能和附加值;推进区域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进一步用好东西部协作等区域合作机制,推进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交流合作,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东西部协作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与贵州工业产业匹配度分析,提升工业产业合作贴合度,构建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新时期协作体系,引导产业跨区域合作;加强优质烟酒、现代能源、现代化工、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优势产业对接,开展产业链配套协作,共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同时,实施招商引资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打造“贵人服务”品牌,建设国内一流营商环境。省投资促进局大力加强国际化招商,逐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比重。2021年,签订《贵州省投资促进局与日本贵州之友会战略合作协议》,依托日本贵州之友会,加强与日本有关中介机构、商协会、企业的联系交流,实施境外招商“窗口前移”,加大对日本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贵州省对外开放水平。2022年,计划重启贵州省投资促进局驻欧洲代表处,签订合作协议,依托驻外代表处和中介机构开展与境外企业的洽接工作,利用线上谈、电话联等方式,开展网络云招商。同时,立足各市(州)资源禀赋、首位产业及已有进出口基础的产业,大力引进外资优先投向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具备外向型竞争优势的行业。

五、关于“强化通道建设保障”的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省自然资源厅与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等11个省直厅局(单位)签订建设用地保障服务备忘录,建立与省直相关部门用地保障沟通协调机制,成立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用地保障专班,及时了解掌握各地需求,按照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改革新要求和省政府有关精准审批用地要求,指导各地精准报批用地。对纳入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清单、单独选址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国家物流等重大项目用地,在用地批准时直接配置计划指标;未纳入重点项目的,根据市、县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情况配置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优先保障西部陆海新通道项目用地需求,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在牵头编制《贵州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时,提出渝贵高铁复线、遵义-仁怀-古蔺铁路、安顺-百色普通铁路等重大设施共建的规划思路,同时规划预留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跨省高速等重大交通设施廊道,为打造西部物流枢纽做好规划支撑和空间保障。二是加强财政支持。2019-2022年,省级财政预算共计安排陆海新通道专项资金8500万元,支持构建“一主两翼多辅”的开放通道建设,支持黔粤班列、中欧(中亚)班列以及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公路班车、中老跨境班列、水运航道船舶等相关通道建设。2020-2022年财政部共下达航线补贴民航发展基金8.5亿元,用于补贴华夏航空和贵州航空。2012-2020年,省级航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共计安排25.49 亿元用于全省航线航班补助。2021年起,省级航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及省内航空航天相关服务企业。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原则,主要对我省国省道及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有相关资金支持,暂未对跨境公路运输出台相关资金支持政策。三是加强金融支持。2021年4月,我委联合8家金融机构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全省重点领域项目建设的通知》(黔发改投资〔2021〕220),建立了常态化融资对接保障机制,2021年以来共签约734个,签约规模为333.81亿元,已放贷项目690个,放贷规模为1851.86亿元。下步我委将继续支持有融资需求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项目,在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下,积极向8家金融机构推送。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积极构建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机制,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按季度举办政金企融资对接活动周专项活动,着力推动扩大融资规模,带动有效投资,提振实体经济,2021年以来,共签约项目2982个、金额3739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增强服务能力,助力贵州企业通过西部陆海大通道融入“一带一路”,目前我省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有国际业务。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总部支持,保障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资金供给充裕,2021年积极推动省政府与国开行、农发行、中再保集团、中国银联、工商银行、兴业银行签署面向“十四五”战略合作协议、专项合作协议6份,明确意向合作金额达9905亿元,全力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化”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有效合作。中国人民银行已调增我省再贷款限额,同意指导贵安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扩容至贵阳市,同意加快推进毕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审批流程;国家开发银行专门印发落实2022年国发2号文件工作方案;中国工商银行已调增我省全年贷款规模;中国农业银行与省政府新签战略合作协议并出台支持贵州专项政策文件。叠加近年来我省与各金融机构总部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在省内存款增长乏力情况下,有力保障了全省金融供给总体充裕。同时发挥金融机构优势协同开展产业大招商,着力进一步夯实通道经济发展基础,印发《贵州省2022年现代金融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方案》,明确产业大招商的总体思路和“强化领导干部招商”“大力畅通招商渠道”“发挥政金协同优势”等系列务实管用的具体措施,各金融机构积极加强与省外分支机构沟通交流,精准掌握省外企业对外投资或产业转移走向,积极推送招商引资目标企业资源。省银保监局督促辖内银行机构不断加大与中信保合作力度,以企业购买出口信用保险为依托,帮助企业缩短账期、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便利性;按照《贵州省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积极配合推进关税保证保险改革;鼓励辖内保险机构发展关税保证保险纳入年度财产保险工作要点,鼓励辖内保险机构积极推动关税保证保险改革,督促机构认真做好关税保证保险承保理赔,提高思想认识,创新保险产品,积极争取总公司政策支持,加强与“单一窗口”的合作对接,全力配合相关部门推进关税保证保险改革。2018年12月至今,全省共承保关税保证保险业务127笔,保费收入87.27万元,担保税款近2.69亿元。人行贵阳中心支行积极强化信贷政策“窗口指导”,通过召开金融机构行长联席会、印发《贵州省2022年信贷政策指引》《贵州省金融助企纾困若干措施》等,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稳投资金融服务,聚焦我省实施产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攻坚行动,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等的金融支持,助力扩大有效投资。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10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单位: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西路盘江集团A座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黔ICP备12000311号 fgw.guizhou.gov.c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1625号 网站标识码:5200000055

省发展改革委首问责任窗口联系咨询电话: 0851-85283331 0851-85285073 机关纪委信访举报电话:0851-85285556